返回第18章 (6)面部浮肿,风水病来袭?反四时脉象揭示难治之病(1 / 1)黄帝内经百姓版首页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颈部脉搏动明显、气喘咳嗽以及眼睑浮肿等症状,确实可能与“水病”(通常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引发的疾病,如水肿等)有关。这里的水病,可以理解为体内水分分布不均或排出不畅,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的情况。

颈部脉搏动甚,可能是由于心脏功能亢进或水液停滞于上焦,使得颈部动脉搏动增强。气喘咳嗽则可能是水液积聚于肺部,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导致呼吸不畅、咳嗽等症状。而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更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直接体现,因为眼睑部位皮肤薄、组织疏松,容易发生水肿。

小便颜色黄赤且伴有嗜卧的症状,可能与黄疸病有关。黄疸病是指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等原因,导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中,小便黄赤是湿热蕴结、胆汁排泄不畅的直接体现,而嗜卧则可能是湿热内扰、神疲乏力所致。

风邪在特定情况下(如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可能先侵袭人体下部或关节部位。风邪侵袭人体后,由于其开泄之性,容易导致腠理疏松,使汗液外泄,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外感病证。当风邪与水湿之邪相结合时,就可能导致风水病的发生。风水病是中医内科水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眼睑、颜面甚至全身浮肿,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嗽、气喘等表症症状。

面部浮肿作为风水病的一个典型表现,确实与风邪的侵袭密切相关。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道不通,水湿泛溢肌肤,即可出现面部浮肿等症状。此外,风水病的发生还与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风水病时,中医通常采用发汗利尿的方法,以祛除体内的风邪和水湿之邪。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结合健脾、补肾等治法,以恢复脾肾功能,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

需要注意的是,风水病虽然属于中医内科水肿病的范畴,但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西医的某些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水湿被视为一种阴邪,其性质重浊、黏滞,易于侵袭人体下部和阴位。因此,“下先受之”这一说法是准确的,它描述了水湿之邪侵袭人体时的常见特点。

当水湿之邪侵袭人体时,由于其重浊、黏滞的特性,容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特别是当水湿之邪积聚于下肢时,就可能导致足胫部位出现肿胀,这是水肿病的一种常见表现。

水肿病在中医中是一个广泛的病症范畴,它包括了多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液潴留和组织肿胀。其中,由水湿之邪引起的水肿病,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皮肤紧绷光亮、按之凹陷不起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不适,如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身重困倦、舌苔厚腻等。

在治疗由水湿引起的水肿病时,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消肿、健脾益气等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津液的代谢和排出,从而消除水肿症状。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还可以结合其他治法,如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水肿病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病症,但其病因和病机却十分复杂。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避免盲目用药或误诊误治。

眼白睛发黄,确实在中医理论中常被视为黄疸病的一种外在表现。黄疸病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导致胆汁外溢,浸淫肌肤、巩膜,从而出现目黄、身黄、尿黄等症状。其中,眼白睛(即巩膜)发黄是黄疸病最为显着和常见的体征之一。

手少阴心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关联心脏和小肠的功能,其脉搏的强弱和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然而,将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明显直接视为怀孕的征象,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在中医妇科诊断中,判断女性是否怀孕通常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月经史、妊娠反应、脉象变化等。其中,脉象变化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并非仅限于手少阴心脉的搏动情况。例如,滑脉常被视为怀孕的一种典型脉象,表现为脉象往来流利,如珠滚盘,应指圆滑。

因此,虽然眼白睛发黄与黄疸病、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与怀孕征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