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随何劝反黥布,韩信智取河东(2 / 2)刘邦的选择首页

汉军发动民夫从渭河边修渠引水,在废丘周边筑坝,将废丘灌成了一个湖心岛。

六月,废丘城破,章邯战死,关中再无后顾之忧。

汉王建都栎阳,命萧何镇守关中,关中大小事宜皆由萧何调度。立刘盈为太子,命叔孙通为太傅、教辅太子。

内部已安,当研究进取事宜。此时的西魏成了汉王的心疾。西魏占据山西,向西可发兵直击关中,向南可切断三川崤函,向东可攻取河内威逼荥阳,此地若不安抚,东出与楚争霸,便如同有一把铡刀悬在脖子上,随时可能致汉于死地。

如何是好?属下有的主张攻取,有的主张怀柔。

汉王请来郦食其,说:西魏至关重要,咱们身段放低点,态度柔和点,以你老人家的颜面再去劝劝魏豹,如果成功,封你万户侯。

郦食其去了一趟,十余日无进展,只得回来复命。但老郦也非凡夫俗子,是带着心眼去的。虽未说动魏豹,但把西魏的军情倒摸了个透彻。

既然好言劝说无效,那只能刀兵相见解决问题。且项它率楚军一部已进驻西魏,危胁越来越深重,战争在所难免。此时项羽与黥布在九江厮杀无暇北顾,时间窗口难得。

八月,汉王定策,由韩信为主帅,部署伐魏事宜。韩信先是平定关中,后有京索之战,在汉军中已积累了较高的威望。汉王器重,将士用命,正是大显才能之时。

西魏地处山西,与关中、河南隔着黄河天险,攻击魏地首先要解决的是渡河问题。

黄河从黄土高原深谷中奔腾南下,出壶口便是关中平原地带,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关中和运汾平原人民来往密切,黄河此段设有数个渡口。过了潼关风陵渡,黄河折向东流,又夹在高山深谷之间,天堑难渡。河水过了洛阳,方才又见平原,河内、三川间多处设有渡口。若从三川渡河进入河内,又会面对太行天险,攻克难度极大。因此关中东出伐魏,就只能在韩城、潼关一线寻找渡河点。

韩信谋划已定,开始在此区间寻找合适的渡口。

渡河不仅要考虑两岸地形、水流急缓,还要看滩涂是否适合登陆。如果两岸滩涂均是湿地,厚厚的黄泥浆,人走陷人、马走陷马,就根本不可能成为渡河地点。把各种不利因素刨除掉,能够成为渡口的地点并不多。所以数千年来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渡口就那么几个。在其他地方开辟临时渡口?建议别费力气和心思了。如果你去过黄河壶口,听听那声震山谷的河水咆哮,看看那势不可挡的滚滚激流,望望两边险不可攀的高山狭谷,你就自然知难而退。韩信带着大家反复察看了黄河沿线的地形,也只能回去老老实实琢磨如何从既有的几个渡口周边强渡过河。

所以魏豹的防守策略也相对透明简单。他收走了东岸的渡船,重兵死守关键渡口,游兵巡视可能的临时登陆点,每天望着河西岸汉军的动静。

韩信令河上守阎泽赤收集河西岸渡船,全部运到蒲坂的蒲津渡口,大军驻扎沿岸,天天演练渡河抢滩,大有与魏军决胜于蒲坂的架式。魏豹得信,将主力移动到了蒲津渡沿线应战。

韩信要渡河,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是船不够。从上游找到下游,能运输兵马的船也就二十余艘,一艘运兵二十人,一次渡过去四百,即使到了对岸,也将被魏军强弩射杀于滩涂。陕西关中地处黄土高原,河流湖泊少,通行主要靠车,船运需求少,导致造船业不发达。一年市场需求就一两艘,养不住太多造船工匠,现在临时召集人造,一下子造不出来那么多。即便百余人占得滩涂阵地,船工还得把船再摇过来。如何摆渡返回?因为有水流影响,一般船划到对岸都要偏下游一些,于是船工要先在对岸用纤绳拖着船往上游走数百步,再往回摆渡,加上水的流速,技术高超的船工能正好返回西岸渡口。

魏军岂容得你拖着船在岸边行走?渡河这事可太愁人了!

韩信决心另找一个临时渡口过河。虽然难,但只要用心找,有些地点还是可能强渡的。找着找着,竟然找到了一个可用的渡河点,韩信悄悄埋在心里。下来要解决的是船的问题,数万大军过河船从哪来?

韩信召集部下,悬赏征集可造船渡河的能人。真可谓高人在民间,一时间不少士卒献计献策。渡河奇袭的计划便逐渐成形了。

魏军盯着蒲津西岸汉军天天演习,手忙脚乱的样子,觉得挺可笑,就这样的水平如何胜得了我东岸武卒?渐渐地便松泄了下来,隔岸看热闹。

九月下旬,魏王豹突然接到战报:大批汉军从北线夏阳渡口偷渡过河,突破防线向安邑袭来!魏豹大惊,这汉军是怎么过来的?

一年前,韩信指挥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次还是一样的计策,明渡蒲津击临晋、暗渡夏阳攻安邑,直接打到了魏国的腹地。如何渡河的,史载“以木罂缶渡军”。汉军成份多元,来自淮泗、巴蜀、关中、河济、南阳等等,韩信征集渡河方法,各地士卒有各自的方式,有献羊皮筏子的,有建议做木排的,有提出造苇船的,韩信从善如流,一概肯定、给予厚赏。而有一众巴人提出的土船之法最为特别,韩信大为称奇。

巴郡多山川少耕地,但却出盐卤,巴人世居于此,遂掌握了制盐技术。数千年里,盐都是官府直营,重要且稀缺,利润很高。巴人因盐而富。生产出来盐需要交易,巴人交易的主要对象是楚地,要通过长江水道将盐运送到下游,卖完盐再购买生活物资,逆流而上返回。盐的储存运输在当时是个难题,怕水怕潮,淋不得雨见不得水,现在一个塑料密封袋就能解决的问题,那个时代可得费老大脑子,绝对是前沿科技。巴人自有智慧,辈辈经验总结、技巧提升,形成了木罂缶江上运盐技术,巴人称之为土船。木罂就是木罐,口小肚大,食盐存内,牛皮封口,涂上油脂,防潮隔湿。木罂三五个一字排开,用两根直木夹缚,便成一束木罂。三五束连接成排,置于水中便稳如平地。遇险滩大排难时操控,则分解成小排通过,或分成单束肩扛陆行,可大可小,机动灵活。

果然智慧在民间啊。韩信想着既然木罂行,陶罐不知可否?让巴人士卒试做几个。试验结果,陶罐配置恰当,也可水面浮行。这下解决了大问题,关中地区制陶窑场很多,按照巴人的设计可大批量烧制;木匠也遍布乡闾,按照样品可大量复制。就这样,大量的木罂缶被紧急赶制出来。

九月初秋,雨季结束,河水减少,流动平缓。来自北地的冷空气夜间南下,河面水气升腾凝结成雾,黄河谷地大雾笼罩,渡河的时机来临。这天凌晨,河西岸昔日旷寂无人滩头一下子涌来大批汉军,一队队士卒扛着木罂缶下河,悄悄渡向东岸。到达河东岸的先头部队,抬着木罂缶铺设于河滩淤泥地上,形成一条条滩头登陆栈道。汉军夺取魏军渡头,迅速东进攻破魏重镇夏阳。后续大军蜂踊而至,南下进击魏国都安邑。

这支渡河的汉军是韩信指挥,上郡守襄、祝阿侯高邑等部抢渡,是围魏救赵计策的韩信版本,击敌心腹、攻敌必救。魏豹大惊,急命驻扎于蒲津沿线的大军回援。而韩信兵分两路,一支埋伏于魏军回援路上阻击,一支快速穿插到蒲津攻击魏军,配合曹参、灌婴主力于蒲津渡河。

汉军前后夹击,魏军大败。

韩信的战术非常精彩。大军陈于蒲津渡,天天在岸边演练,渡河的意图真假难辨,但随时可以从演习转为进攻,魏国不得不设重兵防守。黄河岸线漫长,魏豹又不得不调取兵力分点驻防,造成兵力分散,内部防守空虚。韩信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渡河直插魏国腹地,魏国后方变战场,手忙脚乱,来不及聚集优势兵力阻击,后方城邑被一个一个击破。魏豹方寸大乱、顾此失彼,急令黄河沿线主力回防,曹参大军趁机渡过蒲津,与韩信部夹击魏军,破魏军擒魏豹。

汉军兵分两部,曹参围击魏都平阳,东取上党;韩信主力北上,出击代夏说军。

汉军做出攻击河东姿态之时,魏、代、赵已结成攻守联盟。陈馀被赵歇封为代王,深知有赵就有代,必须确保赵国政权稳定,所以留在赵地辅佐赵王歇,安排夏说守代地。赵和代、魏两地相邻、唇齿相依,魏地若失,代地不保,太行东出通道大开,对赵国是直接威胁。赵歇的赵国,是陈馀帮他抢回来的。没调侃,真是抢回来的,因此陈馀在赵国有绝对的话语权。陈馀悄悄派出戚公率赵军入代地,陈重兵于邬城(现介休),卡住临汾盆地北上太原的咽喉通道;命夏说协助魏豹攻汉,若邬城不能守,则退守太原、阏与,守井陉、滏口要道,别让汉军东进。

夏说想着汉军即使攻破蒲津,打完运城盆地再攻临汾,攻破临汾地区再打上党,一城一城打过来,到了邬城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强弩之末势不能攻破代地。但他没料到的是,汉王这次是倾国出动,兵分数路,对魏地几大区域同步全面攻击,攻势凌厉,势如破竹。代军尚未反应过来,韩信部已兵临邬城。夏说急忙率大军出城列阵于邬东迎战,结果大败。

韩信军留下邬城不攻,一部围城监视,主力直击太原。

夏说即执行第二方案,让戚公死守邬城,自己率兵退守阏与要塞。至于太原,城池坚固,夏说认为汉军短期必不能破城。

汉军行动更快,一部已取得上党,而韩信军对夏说紧追不放,将其合围于阏与。两军再战,代军大败,夏说被擒杀,河东大部降汉。

韩信令高邑率部紧追井陉代军退兵,占据固关,打通了太原至井陉口的通道。

代地闻知夏说已死,城邑守将纷纷投降。

这次出击魏、代,汉王下了很大决心,动用了全部家底,荥阳防线唱了空城计。河东初定,汉王令曹参继续围攻邬城戚公赵军,平定河东诸郡县残敌,调其他各部立即返回三川驻守。

韩信于是成了光杆司令。有道是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韩信大将军岂能闲坐得住。

进入河东月余,他审时度势,向汉王提出建议:给我三万兵,我东出击破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