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陈文凯怎样?这边由他负责起来如何?”崇祯沉吟片刻后,目光坚定地问道。
“足以担当此任。”谢权峰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本来就是想跟陛下说及此事的......”
“好,那这边就让他暂时负责起来,让黄鸣岗作为他的副手,给他保驾护航。”崇祯果断地点头说道:“你也能从这里抽出身来,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做。”
谢权峰这段时间的表现令崇祯极为满意,无论是火器的研发创新,还是新军的训练管理,皆成绩斐然,远超他最初的预期。
崇祯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慧眼识珠,选中了谢权峰这般难得的人才。既然谢权峰有如此出众的才能,那自然要委以更重的担子,让他充分施展才华,为大明的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臣听从陛下的安排。”谢权峰闻言心中一阵狂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研究火器,他虽不排斥,且在其中亦有所建树,但他心中最为渴望的还是能够统帅千军万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而非长久地被困于实验室中,埋头于火器的研究与改良。如今崇祯给予他新的机遇与使命,让他怎能不心潮澎湃,满怀期待。
“有一件事情,你也要筹备起来。”崇祯再次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这件事情关系到我大明军队的长远发展,更是强国强军的根基所在......”
听到崇祯如此郑重的言说,谢权峰心中更是激动不已,连忙问道:“陛下,不知让为臣做何事?”
“我准备开设皇家军校,为军队培养军事人才,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崇祯微笑着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皇家军校?”谢权峰闻言不禁一愣,满脸疑惑地说道:“这是做什么的?”
“简单地来说,就是武学,”崇祯笑着解释道。
“武学?”谢权峰本来以为这次可能会将人民军让自己来带,看没想到崇祯竟然是让自己办武学,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武学在明朝由来已久,明惠帝建文元年,明朝已经设置了武学。武学分为京卫武学和卫武学。京卫武学教授京城卫所的年轻官员、应袭(继承爵位)的舍人以及武学学生,按照人数不同分别设置学斋,京卫武学设从九品教授一名,学斋的训导则是未入流。
武学的学生除了要要习读《历代臣鉴》等书,更要讲明《武经》《孙》《吴》等法。最终是要培养出弓马惯熟,兵法精通,智谋宏远,文武双全者,为大明培养合格的武将和指挥人才。
而当崇祯执政时期,明王朝内忧外患,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急需大量军事武学人才,崇祯帝遂颁发诏书指令全国各府、州、县均开设武学,同时,更是大兴武学之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习武之风盛行,众多学子通过武学学习进入军队担任军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军事需求,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权峰,我说的皇家军校和你以为的武学可是有区别的,”崇祯笑着看了看谢权峰,拿出一摞厚厚的手稿说道,“开设军校的目的,以及军校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等我已经加以总结整理,你拿回去看看,我相信你能明白我的苦心的。”
崇祯开设的皇家军校自然不是明朝武学这么简单,皇家军校将采用后世的培养模式,从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等多方面培养全面军事人才,旨在为大明打造一支具有先进军事素养与卓越作战能力的新型军队,以应对内忧外患之局势,重振大明之雄风。
“臣回去必定细细拜读,”谢权峰小心地接过崇祯手中的手稿,恭敬地说道。
“哦,对了,军校暂时归兵部所属,军校的校长也会调整到跟兵部尚书持平,你可要好好努力啊,”崇祯转身往外走,更走出两步却是折返回来道。
“这......”谢权峰先是一愣,继而大喜道:“臣必会努力将军校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