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嗣自称汉人,祖籍燕京,自远祖以来便在辽国当官。由此来看,他很可能属于燕京的汉人贵族。从他熟练引用易经和论语经典著作来看,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熟悉。
信的中心内容是说,辽国皇帝天祚帝不得民心,女真人已开始造反,盗贼蜂起,辽国形势大乱,有亡国之危。
这是真的吗?李良嗣欲举家弃辽投宋,回归汉家,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和诜心生疑问。
和诜并不认识这个自称李良嗣的人。那么,李良嗣为什么要将密信送到雄州来?
这是因为,雄州是北宋距离辽国最近的重镇,两国界河白沟河就在雄州城北三十里处。在两国爆发战争的年代里,雄州一直是两国交兵争战的焦点所在。著名将领杨六郎曾在此守关十六年。为巩固边防,杨六郎率领军民创造性地修筑了地下战道。这些战道始于雄州城,经大台祁岗,向东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一带,达公里左右。战道内设有“引马洞”“藏兵洞”“议事厅”“料敌洞”“迷魂洞”等军事设施,皆用青砖砌铸,非常坚固,堪称一道“地下城”。
自从公元年北宋景德元年辽国统和二十二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以来,结束战争,和平相处,至此已有一百多年。每年两国都互派许多使臣,友好交往,使臣一般都从雄州过界。宋使由此北去燕京,然后再去往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辽使则由此南下,直接前往宋朝首都东京汴梁。两国在白沟河岸分别设有驿站,负责迎来送往,做好接待。
白沟也是两国重要通商口岸与贸易榷场之一。宋人用茶盐布匹粮食药材瓷器丝织品等,换取辽人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以及刀具马具皮具等产品。边贸交易一直很红火,百姓受惠,安居乐业。按照盟约规定,宋朝每年赠给辽国的五十万两匹银绢,即所谓岁币,也在白沟交割。
宋朝实行文官治国,朝廷派大批文官到全国各地任职,以解决期以来困扰并危害中央政权的藩镇割据问题。然而,雄州是个例外。雄州历任知州由武官担任,这已成为惯例沿袭下来。雄州的国防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和诜也是一名武官,且出身于将门之家。他父亲名叫和斌,是著名将领,当年曾跟随狄青南征,率骑兵做先锋,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凯旋回朝后,受到宋仁宗的亲切接见。宋神宗时,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骑三千出击,殊死决战,大败敌军。和斌后来期在广西戍边,晚年回到东京,官至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侯。
和诜依靠他爹庇荫参军入伍,步入军界,最初在河北地方军队任职。他喜欢钻研兵器制造技术,元祐年间,曾研制出一种轻便弓弩,叫做制胜强远弓,又称凤凰弓。那是一种脚踏弓弩,据说能破坚于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献给宋哲宗,宋哲宗很高兴,下令制造推广,和诜以此成名。宋徽宗继位后,和诜继续在军中任职,历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职务,两年前调来雄州任职。
现在,蜡丸密信虽然在和诜手里,但从称谓来看,这密信并不是写给他的,而是写给安抚使的。
安抚使是路一级主管军事的官员。路是朝廷派出的一个常设机构,代表朝廷监察某一区域的工作,其地位高于府州军监。“路”是由“道”转化而来的。立国之初,宋朝因袭唐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公元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宋朝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宋神宗时,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三路。公元年崇宁四年,宋徽宗又将京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全国合称二十四路。
鉴于唐朝集一道之权于节度使一身,从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宋朝在路一级进行分权,设置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大常设机构,对事权进行分割。转运司官叫转运使,主管财政提点刑狱司官叫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官叫提举常平官,主管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安抚司官叫安抚使,主管军事。这四司,又简称为漕司宪司仓监司与帅司。
其实,宋朝的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照转运使划分,也称作按“宪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这是基本区划划分。
另一种是按军事防御划分,也称作按“帅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设有四个安抚使路,即:一大名府路,治所在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二高阳关路,治所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中山府路,治所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安抚使一般由各路首州的知州兼任,“掌管一路兵民之事”。
雄州既在河北东路管辖范围内,又在高阳关路管辖范围内,实际上接受双重领导。但是,无论是河北东路还是高阳关路,他们对雄州知州都没有任免权。
所以,和诜对这封密信的处理办法有两个:一是将密信交给高阳关路安抚使,或者河北东路安抚使,让他们去做进一步处理。因为这信在名义上是写安抚使的。二是直送东京,上报朝廷。因为自己是朝廷派到雄州来任职的,有直接上奏权。
和诜经过考虑,选择了后者。
几天后,这封来自燕京的蜡丸密信被呈送入宫,摆在了宋徽宗崇政殿的宽大御案之上。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