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晖轻声回应:“陛下英明,陛下设置铜匦,本就是广开言路,倾听天下百姓之声。如果因此杀苏安恒,恐怕会失信于民。”
武则天叹了口气:“朕设置铜匦的初衷,也不是要他们上疏议论朕的帝位之事。这些人,饱读诗书,却百无一用,越读书越迂腐,杀头都不知道原因。”
李春晖理解地点了点头:“陛下今天不杀苏安恒,确实是英明之举。但臣能感觉到陛下当时的心情,定是十分复杂。”
武则天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这些人只会根据所谓的礼制,说一些大道理,真正的治国安邦之策一句话都写不出来。”
李春晖见武则天情绪有些激动,便劝慰道:“陛下不要生气了,勿再多想。苏安恒之事,陛下已经处置得当,无需再为此劳心。”
武则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春晖,你总是这么懂得如何安慰朕。朕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你在,朕的心就能平静许多。”
李春晖微微一笑:“陛下的安宁,就是臣最大的心愿。”
两人继续在御花园中漫步,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周围的花香和虫鸣,似乎都在为他们的对话伴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武则天的心情也逐渐平复。
不久,武则天说:“回去吧,朕累了。”李春晖便拥着她回到内寝。
在内寝,李春晖细心地服侍武则天沐浴更衣,然后扶她上床就寝。在李春晖的陪伴下,武则天渐渐进入了梦乡,而李春晖则静静地守在她的床边,直到确认她已经安然入睡。
李春晖步入内寝书房,房内灯火通明,案桌上堆满了奏章文书,这些都是武则天日理万机的见证。他的目光在文书上扫过,看到了吐蕃遣使求和的书信,言辞恳切,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旁边是安西都护府田扬名的奏折,详细回复了武则天关于设立北庭都护府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加强边防、屯田养兵的策略。
除此之外,李春晖还看到了几份重要的奏章:
一份来自陇右节度使的奏报,描述了当地屯田的成效,以及对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民生的建议。
一份来自江南道观察使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当地水利工程的进展,以及对防洪和灌溉的长远规划。
一份来自刑部尚书的奏折。684 年徐敬业自扬州起兵讨武,此叛案称扬州案。688 年越王李贞起兵豫州,其子琅邪王李冲起兵博州讨武,此案称豫博案。案发以来,株连而死者不可数计,至此时已过了十八、九年或十四、五年,朝野仍有借这两案相互诬陷的情况。刑部尚书建议停止追究与这两个案件有关的任何人责任。
一份来自礼部尚书的奏议,建议修订礼仪制度,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提出了加强对外交往、提升大周国际形象的策略。
这些奏章不仅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外交,还体现了武则天对国家治理的全面关注和深思熟虑。李春晖深知,这些文书背后,是武则天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工作和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考量。他不禁对武则天的勤政和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
但是,当李春晖猛然看到,很多奏章上,有张易之、张昌宗的批签,他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