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千古贤宦(2 / 2)沉唐序歌首页

天宝初年,高力士被加官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渤海郡公,天宝七年(748年),又被加官骠骑大将军,此时,高力士家中的资产殷实丰厚,一般的王侯将相是比不了的,他在长安城中的来庭坊建造了宝寿佛寺,在兴宁坊修建了华封道士观,所修建的宝殿珍台宏伟壮观,雕刻精美绝伦,所耗费的财富难以计数,他还在长安城西北截取水流建造了碾房,五个叶轮同时转动,每天可以碾出三百斛的小麦,当时,宝寿寺的大钟铸成后,高力士举行了斋祭进行庆祝,整个朝廷中的官员们几乎都到了现场,凡是到了寺里敲钟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敲一下,高力士就命人给赏钱,有顺从他的心意人,敲到了二十多下,少的也敲了十多下,得到的赏钱不计其数。但高力士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还是一如既往表现的乖巧谨慎,发迹后的高力士为人乐善好施,此时,他几乎得到了皇帝身边几乎所有人的喜欢。

天宝十四年(755年),朝廷设立了内侍省,并设内侍的太监两名,官阶居于正三品,由高力士、袁思艺分别担任。安史之乱后潼关失守,李隆基带着身边的亲信慌忙逃往四川,而此时,同样位居人臣的太监袁思艺直接跑去投靠了判将安禄山,高力士则一直侍奉陪李隆基到达了成都,由于他一路上精心侍奉,又被晋爵为了齐国公。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评定后又将李隆基迎接回长安,高力士因为一路上因为护驾有功,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地位进一步高升。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李隆基移居到了太极宫甘露殿,高力士与宦官王承恩、魏悦等人因为服侍李隆基登上了长庆楼,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到了黔中道,高力士经过巫州时,看到这个地方地里种的荠菜很多,而百姓们却不吃,感伤不已的随口唱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意思是荠菜在长安和洛阳是称斤卖的,到了五溪这个地方便不值钱了,暗喻自己在长安时呼风唤雨、门庭若市,被流放到五溪后,却遭人冷落歧视,然后说荠菜无论生长在哪里,它的气味总是不变的,表明自己虽然被陷害流放到了蛮荒之地,但自己的秉性和忠心却会像荠菜永远不会改变,高力士用这首自己唱出来的歌谣,表达对唐玄宗李隆基一颗不移的忠心。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被大赦后回朝,到了朗州后,恰巧碰到被流放的人谈到这些年在京城中发生的事,才知被他侍奉一生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驾崩,听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玄宗皇帝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泽和二人君臣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分,年迈的高力士顿觉一股悲愤涌上心头,转头向北望去,忽然号啕痛哭,最终吐血而亡。

高力士是宦官出身,宦官的名声在历史上一向都不太好,秦朝有“指鹿为马”的赵高,北宋有权宦“六贼”之一的童贯,明朝就更多了,先有引诱皇帝亲征,差点导致灭国的王振,后有专权乱政的魏忠贤,到了清朝也有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李莲英。“太监”这一角色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作为皇帝的贴身侍从,常年服侍在皇帝的身边,照顾皇帝的起居和一日三餐,对皇帝的爱好、性格、秉性等也是再了解不过,有些朝中的大臣们在有求于皇帝时,首先要过了太监这一关。虽然素来都有“太监不得干政”的说法,但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天生就有争权夺利,甚至是参与政治斗争的的优势,这就导致了“权宦”这一群体接二连三的出现,而且屡禁不止。但高力士在太监中的名声却很好,没有向上文所提的那些太监一样再历史上留下骂名、被人唾弃,相反,高力士甚至还留下了“千古贤宦第一人”的美名。

其实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是这样,高力士的本职是一名宦官,一个服侍皇帝的人,但他自从在景龙年间跟随了李隆基之后,所做的事远远超过了一名太监的本分。高力士和李隆基相遇时,高力士才被武则天鞭打赶出宫后重新召回来不久,而此时的李隆基也还只是个小小的临淄王,完全看不出他日后会是个皇帝的材料,这时候高力士二十岁,李隆基二十五岁,二人年纪相差不多,此时的李隆基雄心勃勃,企图谋划做一番大事,高力士也从来斗不多过问,只是一心服侍李隆基,因为心思缜密,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后来经过两次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李隆基顺利的把皇位拿到了自己手中,而在这两次政变中冲锋陷阵,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高力士,直接成了李隆基最为信任的人,甚至没有之一。因此李隆基才发出了“力士当上,我寝则稳”的声音。只有高力士陪伴在身边,他才能睡得安稳。如果要从高力士的一生中找点毛病的话,还是那句话,就是“识人不明”,举荐了一些并不怎么忠心于大唐江山社稷的人,例如李林甫、杨国忠、杨贵妃等,这些我们后面会说道,除此之外,再就是他在获得权力、位极人臣之后,在生活比较奢侈、排场大,耗费了不少的钱财。除过这些,在其他方面高力士可以称的上是一名优秀的宦官了,可以说高力士的一生是真正忠心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为唐玄宗李隆基而生的,高力士一生的荣华富贵和唐玄宗李隆基主政的开元盛世的兴衰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