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七年(719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720年(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因为诛杀了突厥的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了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率手下二十人,前往各部安抚,晚上还住在了他们的帐中,副使李宪得知消息后派人传话给张说,军中危险,劝他不要以身涉险,张说听了后丝毫不畏惧,坚持要住在营帐中,各个部落知道后也都被张说的勇气所感动,都安定了下来。
开元九年(721年),突厥降唐的将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叛军很快就攻陷了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了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发动突袭,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叛军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又开始反戈,在两军的合围之下,叛军很快溃散。张说招抚党项的部分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副使史献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建议把他们全部诛杀。张说说道:“如果把他们全杀了,是违背了天道。”于是奏请设置麟州,安顿乐党项族人。同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十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负责巡视边防五城,此时,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又开始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当即决定率兵追讨,在木盘山,一举将康愿子擒获,俘虏叛军三千多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保证了边疆的安定。
当时,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意思就是当时周边没有特别强大的敌人,没必要供养太多的军队,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发展农业经济,同时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唐玄宗李隆基对此犹豫不决,张说说:“陛下,现在我们边境的军队虽然多,但各个将帅都只是拥兵自卫,真整能制敌打仗的士兵反而不多,以陛下您的英明神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唐玄宗李隆基于是下定决心准备裁军。当时,公众各个府上的府兵贫弱,战斗力不强,大都在轮班休假时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便选出了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了京师的守卫力量,这就是后来的彍(guō)骑卫队。可见科考出身的张说不仅业务能力出众,同时也是具备一定军事才能的。
宰相出身的张说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当时的文人领袖,他的文章以清丽、精密被后人称颂。在当时,朝廷上每当有大作文章出现,大多都出于张说之手,张说尤其擅长碑文,在当时无人能及,他倡导开馆置学士,唐玄宗就设立了丽正书院,聚集了许多文学名士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其中就有徐坚、贺知章等人,唐玄宗李隆基还任命张说为修书使,总管丽正院。后来,丽正书院改名为集贤书院,张说为知院事,张说在做宰相期间,提拔和重用了一批文学之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九龄,后来也成为了一唐代名相。
说完了张说的才能,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他的缺点。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临行前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张说撰写了《封禅坛颂》,准备刻在泰山之上。按照惯例,封禅之后,三公以下所有官员都要迁升一级。借助这个机会,在封禅时,张说将跟随皇帝上山的执事官,都在暗中安排成了自己的亲信之人,并且越级将他们升为了五品官,而对随行的兵士,则只是加功勋,不给赏赐。此外,张说还利用职权,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郑镒提升到了五品,并赐给了绯色的朝服,唐玄宗李隆基在大宴群臣时,看到郑镒后,问他为什么升的这么快,郑镒自觉羞愧,无言以对,戏子黄幡随口调侃的说道:“陛下,您还不知道吧,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借此暗讽张说。可笑的是,有了这个说法以后,后世中,人们就习惯性的把岳父称为“泰山”,而且一直流传延用至今。
也因此,朝野内外都埋怨张说专权,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李隆基打算重用河南尹崔隐甫,结果在张说的干涉下,只任命他做了御史大夫,张说虽然有才智,但脾气暴躁,生性贪财,对同僚们经常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他与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便因此对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议,大多都进行压制,也正因为这些事儿,不久之后,崔隐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张说勾引术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唐玄宗便命源乾曜与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结果所呈上的罪状大多属实。为此,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在朝堂上割掉了自己耳朵,以此为张说鸣冤,李隆基命高力士探视张说,高力士回来后,对李隆基说道:“陛下,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正在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呢。”高力士又向李隆基讲述了张说之前对国家的功劳,经过高力士的一番宽慰,李隆基赦免了张说,仅罢免了他中书令的职务。
张说被罢去了政事后,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自己又请求免去右丞相一职,唐玄宗没有答应,并且在遇到军国大事时,仍旧派人去询问他的意见,崔隐甫等人因为和张说结下了梁子,惧怕李隆基重还会新启用张说,便全力对他百般诋毁,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勒令张说退休,张说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张说和姚崇二人都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都是国之栋梁,但他们二人可谓是一生的政敌,二人素来互相看不顺眼。相传姚崇临死前,曾嘱咐自己的儿子说道:“张说对我的怨恨很深,将来我死了以后,他可能会毁我的名声,报复你们。我死之后,他出于礼节,也一定会来吊丧,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平生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这些东西,那你们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如果他看了这些东西,你们顺手就将他喜欢的东西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得到他所撰写的碑文后,你们马上第一时间呈报给皇上,并准备好石碑,立即雕刻上去,他考虑事情通常比我迟钝,为我撰写碑文几天之后他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词,想要收回碑文,你们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了,并将雕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这样一来有了陛下的介入,他就不好再对我们做手脚了!”姚崇的儿子们听了父亲的遗言后也是心领神会。
结果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前来吊丧,见到所陈列的珍宝器皿,看了又看,姚崇的儿子遵照他生前的吩咐,将张说喜欢的珍宝器皿全送给了他,并顺利得到了张说撰写的碑文,张说的碑文写得好是当时出了名的,张说写的碑文叙述了姚崇的生平,褒扬了姚崇的政绩,据说是当时最好的墓志之一。但没过几天后,张说果然反悔了,派人来取碑文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儿子领来人去看已刻好的碑文,告诉他碑文已通过了皇帝的审阅。张说知道后为此懊恼万分,感慨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是真的比不上他呀!”
据说张说还有一个宠爱的婢女,被他的门生偷偷地带走了,张说很生气,想动用法律来制裁他,门生说:“先生难道以后没有紧急用人的时候了吗?何必为此吝惜一个婢女呢!”张说对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很奇怪,就没跟他计较,把婢女送给了他,打发他走,这人此后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张说遭到了对手姚崇的陷害,随时可能大祸临门。恰好在这个时候,这个被张说放过的门生忽然半夜登上门来,将夜明帘献给了张说,并让他尽快将夜明帘进献给九公主,让公主为他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多说说好话,这样才化解了这场祸事。结果张说照做后果然化险为夷,可见“人前留一面,日后好相见”和“施人恩惠”这些办法还是奏效的。
开元十九年(730年),张说患病,唐玄宗李隆基每天都派人钱去看望他的病情,最终张说还是因病去逝,终年六十四岁。自己一生最擅长的就是撰写碑文,但这一次,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文,并罢了本该如期举行的元旦朝会,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文贞”。张说的一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