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逐渐步入正轨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想要把一切程序规范化,从而达到以法治国的目的。这时,虽然做出了成绩,但同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利益集团的姚崇便不能适应他的需求了。这时的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做事讲原则的宋璟。宋璟为政期间,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且选择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从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和家人要求还要更加严格。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宋台)人,是北魏时期吏部尚书宋弁(biàn)的第七世孙,宋璟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宋务本做过栎(lì)阳县令,父亲宋元抚曾担任过卫州司户,宋璟自幼天资聪颖,年仅十七岁时就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他刚毅正直,博学多才,精通诗词歌赋,据说七岁时就能写诗,曾写下著作《梅花赋》投给当时担任绣衣直指使者的苏味道,苏味道读了宋璟的诗后赞不绝口,直称宋璟又王佐之才,年少的宋璟也因此一时间名声大震。因为这次机缘,苏味道将宋璟举荐到了合宫尉。武后长寿三年(公元692年),宋璟在任上业绩出众,武则天亲自问他想担任什么职务,还亲自写诏书授予宋璟录事参军的职务,不久后,升任宋璟为监察御史里行,凤阁舍人。
宋璟平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正直,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张宗昌、张易之兄弟受到武则天的宠信,风头一时无两,二人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把持国家的朝政,当时,张氏兄弟因为个人恩怨,诬陷宰相魏元忠说他曾说过一些造反的话,并以此为由,把魏元忠打入大牢,二人还提前串通凤阁舍人张说,让张说帮他们做伪证,准备罗织罪名,谋害魏元忠。时任御史中丞的宋璟听说了这件事后主动找到了张说,对他说:“我们读书人一向都把自己的名节看的很重,不论我们做什么,上天都在用睿智的眼睛盯着我们,就算是鬼神也骗不了上天,何况是我们这种肉眼凡胎的凡人呢?请你千万不要因为一是的疏忽,听信小人的谗言谋害忠良啊,这样造成的悔恨是怎么也弥补不了的!”张说被宋璟的话打动,也觉得这么做假证诬陷别人实在不妥,便在堂上如实相告,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张氏兄弟眼见目的没有达成当场恼羞成怒,宰相魏元忠也因此免于了一场灾祸。
长安四年(704)年,张氏兄弟又图谋不轨,不断祸害朝中的忠良,而且行为越来越大胆,碍于他们的权势,朝中也是无人敢管,这时,宋璟实在看不下去,便上书武则天,请求对张氏星弟进行惩处,武则天知道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推脱的说:“朕知道了,他们已经向自己主动向朕请罪了,就免了对他们的处罚吧。”随后,为了给宋璟一个说法,武则天命令张氏兄弟向宋璟登门谢罪,张氏兄弟虽然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但武则天的命令已到,也不得不听令,跑到宋璟的府上谢罪,刚直的宋璟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谢罪,选择了闭门不见,张氏兄弟受到冷落,异常恼怒,宋璟也因此彻底得罪了张氏兄弟。后来,武则天问宋璟为什么没有接受张氏兄弟登门谢罪,宋璟回答说道:“回禀陛下,公事就应该在公开的场合商量,如果在私底下相见,倒显得有徇私舞弊的嫌疑,朝廷的法度是容不得这种事情的。”经过了这些事儿以后,张氏兄弟二人对宋璟的愈发的记恨,屡次借故中伤报复宋璟,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说尽了宋璟的坏话。武则天也知道张氏兄弟和宋璟之间有过节,不管张氏兄弟怎么说都是置之不理,就这样,他们之间的恩怨被搁置,宋璟才得以在武则天时期相安无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宋璟因为业绩突出升迁吏部侍郎,唐中宗李显欣赏他为人正直,下令让他兼任谏议大夫、内供奉,允许下朝后议论朝廷事务,不久后又任命他为黄门侍郎。李显平时经常不理朝政,朝中的大权基本掌握在韦皇后和武三思手中,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倚仗手中的权势恃宠而骄,有一次曾因私事请托于宋璟,结果不仅被宋璟严词拒绝,还斥责武三思作为外戚不应该干预朝政。京兆人韦月将上书状告武三思祸乱宫庭,说的正是韦皇后和武三思的事儿,这还得了?他们便在李显面前说尽了韦月将的坏话,李显听信谗言下令诛杀韦月将,并将案件交给宋璟审理,宋璟知道后奏请唐中宗李显,应该按照法典查处,认为案情不够清楚,应该经过查证后再做定夺,李显也没有办法,韦月将因此避免了被处以极刑,被发配到岭南。也因此,宋璟又得罪了武三思和韦后,他们千方百计找借口胁迫李显将宋璟赶出京城,但好在唐中宗李显还是比较欣赏宋璟的为人,准备下诏任命宋璟为检校、兼任并州长史,但在武三思等人的百般阻挠下最终没有成功,于是李显只得任命宋璟为检校、贝州刺史,这样一来,一身正气的宋璟总算是被武三思等人排挤出了京城中的权力中枢。
宋璟到了贝州任职以后,正赶上当年的暴雨,农户的庄稼和房屋大多都被洪水冲毁,百姓饿殍遍野,巧合的是,武三思的封地也在贝州,但他却不管什么灾害不灾害,洪水不洪水,依旧要求封户按时缴纳租金,宋璟处于对百姓的爱护考虑,主动上书李显说明了缘由,请求减免百姓们的赋税,武三思一听当然不愿意,立即采取动作,暗中串通,安排自己人向进李显谗言,先后将宋璟调到杭州、扬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将宋璟贬为洛州长史。
景云元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登基,宋璟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之职掌管朝中的人才选拔,又兼任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辅导太子李隆基。当时,外戚和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他们在人才选拔上用人唯亲,朝中的选人用人秩序混乱,宋璟上位后力排众议,大力革除弊端,用人唯贤,公平允正,得到朝廷上下一片赞誉。当时,太平公主擅权,想要谋害太子李隆基,宋璟和姚崇奏请唐睿宗李旦,让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结果太平公主向李旦哭诉后成功留在了京城,而宋璟则被贬为了楚州刺史。
开元四年(716年),宋璟被召入朝做了刑部尚书,不久之后又代替姚崇做了宰相。宋璟任宰相时,将选拔人才作为第一要务,随才授任,使得百官各司其职,他赏罚分明,敢于直言进谏,就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对他有所忌惮。在当时,宋璟和姚崇并称为贤相,被称作“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两个人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都为当时大唐帝国的兴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隆基在讨平了太平公主的叛乱后,将宋璟升任为广州都督。在广州任职期间,宋璟仍然专注于改善民生,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被调离朝廷中枢而灰心,反而教当地的百姓,用砖和瓦片盖房子,取代简陋的茅草屋,减少了火灾的发生。开元四年(716年),宋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退隐后向李隆基推荐了宋璟,宋璟得以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又提出了“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止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一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器重宋璟,用老师的礼仪对待他,进出都要远远相迎,因此宋璟提出的提议,通常都会被唐玄宗采纳,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朝廷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得到了修正,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也减少了,使得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