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点头之后,贾诩的建议也就成为了这一次讨论的最终决策。诸人对此自然是全力以赴的执行,以配合大军的调动。
这样规模的行动,又是新春刚过的时节,自然是瞒不住有心之人。袁绍和孙坚的谋士都看出来了刘备的目的,所谓持重之策,既然是中规中矩,那自然就容易被看穿。
对此,不管是袁绍军的沮授和郭图,还是孙坚军的张弘和周瑜,对于这种近乎于邀请的做法都十分清楚。
孙坚军众人对此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他们只能选择接受。这就是拥有一支优势骑兵,一支足以取得一锤定音效果的骑兵大军的优势。他们也许不能一下子取得战斗的胜利,可是机动性和突然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作战方式,不管是怎样的战局,他们都可以掌握主动权。
没有骑兵的一方只能选择代价最小的方式行动,哪怕是知道对方这么做,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可是如果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更不利的局面的时候,哪怕是挖坑,他们也只能够选择跳下去,没有任何办法。
但是对于袁绍军而言,他们的选择就多了不少。要知道,他们可是拥有和匈奴人贸易的机会,拥有大量的战马,以及接近七千装备精良的幽州和凉州精骑的。
这样一支骑兵主力,在战场上也足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可以说,他们虽然还不足以和刘备军主力对抗,但是也是一支足以影响战场主动权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军选择在开战初期以主力大军盯住袁绍的兵马。
但是,如何应用这样一支对于战场举足轻重的力量,袁绍军内部倒是产生了一番争论。
以沮授为首的谋士认为,此战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无论如何袁绍的主力骑兵都应该设法突破刘备军设下的偏师阻拦,派出一支队伍支援袁术的大军。
要知道此战得胜,刘备军就必然要退回濮阳,袁绍势力依旧和袁术接壤。如果刘备军真的大败,那袁绍就有机会在冀州和兖州扩张一番,恢复势力。最不济也可以保证冀州的安全。
相反,以郭图为首的谋士们认为,刘备军由关羽率领的偏师实力也不弱,只要能够保持与关羽军的对峙,让他们不能支援刘备军主力就是很大的助力了。
吕布加上孙坚的兵力,一共多达十多万人,这样一支大军对抗数量只有他们三分之一的刘备军怎么可能会败呢,最不济也是个半斤八两。
相反,如果因为派兵支援,导致己方兵马损失惨重,那可能结果就全然不同了。到时候,真的损失惨重,很可能整个魏郡都保不住,让袁绍丢掉整个冀州南部。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袁绍也很难下决定。以他对袁术的了解,吕布和孙坚的十多万大军,多半是无法击败刘备军的。
可是不论吕布还是孙坚,都是天下闻名的大将军,结果也很难说。
于是,袁绍只能是感慨了一句:“恨友若(荀谌的字,袁绍谋主,已经病逝)不在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