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已到宝山前,倒也不急于这一会的功夫,哪怕这棵树有归属,摘几片桑叶应该问题不大。
这里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来这里工作前,州里领导一再嘱咐,要尊重当地民俗民风,买卖东西切勿欺骗当地人,不可随意索要物品,哪怕有需要也一定要付钱。
但以我几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与当地人打交道的经验,有时候提钱反倒会让他们不高兴。
一般出游,我不喜欢背太多东西,一瓶水是必备的,食物也是以水煮的鸡蛋和玉米,这些轻便又能充饥的为主。
然后每次出来,包里都会放一本书,算是个人的习惯。
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便开始观察起这棵桑树来,脑中不由想起很多有关桑树的传说典故。
最有名的莫过于山海经中的扶桑树,相传它是连通神界、人间、冥界的通道。
因为这个缘故,汉代起桑树便出现在很多的彩绘帛画中,成为神话与信仰的载体。
闲时曾读《后汉书》,对其印象最深,书中有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大意为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续睡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其时多有不解,大抵是认为佛门中人大多意志坚定异于常人,又岂会如此轻易着相。
抑或是另有其意。
如。
言喻人之本性如此,劝导门人若要绝情断念,便需处处小心?
此举躲避人之七情本念,杜绝六欲纵行,虽能助人少生好恶,进而省欲去奢,却也太过压抑。
人之心猿意马难栓,自古便有两种流派,互不相让。
一为:自封七窍六识,如不三宿桑下之举。
外加律法道德伦理约束,人身自小儿起便被口传面授,自古以来倒是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为:放猿马于心神外,任由欲念驰骋,以绝杂念。
所谓三宿而生情念,但三十宿三百宿三千宿之后呢?大概便能抵御住大多数杂念多情。
后者没有躲避欲念之意,似更加正面一些,只是其对于个体而言容易验证,凡放大到更大的群体之中,便会多生事端。
人人皆放开猿马,假设彻悟者居多,也会有人沉溺其中。
于上位者而言,这些是不可能被允许的。
故下有律法章程,谓之外律。
上有道德伦理,谓之内省。
将人之欲念困于己身。
有人终其一生,堪堪守住。
也有行至半路者,不幸被猿马左右不得回笼,轻者被人唾弃,重则陷入藩篱不得自由。
思及此处,我立马闭上了眼睛,收住心中念想,如再想下去,心中猿马便收不住了。
我本非修行中人,更没有所谓日常的修心养性。
其实并不太介意偶尔的猿马溜出心神,之所以如此做,更多的是减少心神的消耗。
按中医的理论,思虑过多会消耗心神,于身心而言是大忌。
原本就已经奔波了几个小时,加之刚才的思绪奔走,突然感觉身体开始有些疲惫。
瞬间的感官,便有念头升起,或者可以在这躺上一会,而此处最佳的地点,莫过于这桑树下的大石条。
恍恍惚惚间,我便以背包当做枕头,手揣登山杖于怀中,躺上石条快速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