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大林向黄老师提问的时候并没有期望得到准确答案;他甚至都做好了准备,听对方说一句“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或者“八月十七做半段”这种早已听过的“废话”。
于是乎,当听到一个截然不同而且笃定无疑的回答时,大林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发愣,也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城隍的生日?”大林深感疑惑,“不是说城隍生日在五月十一吗,怎么变成八月十一了?”
黄老师哈哈大笑:“那个五月十一是古代皇帝为了方便祭祀才统一设立的,严格来说应该叫‘祭祀日’,并不是真正的生日。城隍的生日在各地都不一样的;因为各个地方的城隍都是当地有名有姓的贤人、义士,人都不一样,生日又怎么会一样呢?”
“也就是说,我们永阳的城隍,生日是八月十一?”
“对。诶,你怎么会突然想问这个?”
“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我拍了那么多民俗风情的新闻节目,其实都是一知半解,他打赌我不知道八月十一是什么日子;结果我还真不知道。”大林说起瞎话来已经到了发乎自然的地步。
黄老师又笑了:“不奇怪,电视台是官方媒体嘛!宣传民俗更多也是侧重做文化这一块,同时淡化宗教信仰的元素;其实我们文联也一样,宣传传统文化,但不宣传传统信仰。就说这个城隍,每年他过生日都要游神踩街,一般都是自媒体拍得很热闹,但是官方媒体的话,除非附带了其他活动,一般是不会专门给游神做新闻的;最多放在某些民俗类的旅游节目、娱乐节目里。新闻你肯定没拍过,对不对?”
大林若有所思,轻轻摇头:“确实没有,不然我也不至于连八月十一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
“这就对了;城隍游神,你去看过游神的场面就知道了;说是民俗文化也可以,可要说是封建迷信……也确实沾点边。它那个跟我们每年组织的元宵节踩街还不一样,元宵节有闽剧、有高跷、有杂耍,那更多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城隍游神,包括乡镇下边各种庙会的游神,我们的态度都是不支持、不反对、不鼓励、不禁止、少宣传。”黄老师到底是退休老干部,侃侃而谈时,开口就是高屋建瓴。
大林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宣传方针上,他只注意到一件事,追问道:“每年八月十一,城隍庙都组织上街游神的吗?”
“肯定要的,毕竟一年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城隍爷也要出门逛逛街的嘛!”黄老师开着玩笑,“想去看看啊?”
“哪有时间啊,要上班的。”大林摇着头,漫不经心的回答,没有露出丝毫异样情绪,“对了,黄老师,您刚才说各地城隍都不一样,那我们永阳的城隍生前是什么人?”
“我们永阳的城隍姓于,叫于世安,是明朝时候的人,而且还是明朝军队里世袭的军户。”
“姓于,是富洋乡的那个‘于’?”
黄老师点头:“对,富洋乡人。”他并不意外大林能猜到,因为永阳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大姓宗族聚居的特点,只要是本地人,又出身人口较多的大姓,说个姓氏就知道你祖籍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