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6章 历代爵位(秦、西汉篇)(2 / 2)刷视频:震惊古人首页

不论秦国子民干什么、做什么,总有一款秦法适合你。

《商君书》:“治国刑多而赏少,乱国赏多而刑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

爵位尊贵不易得到,百姓才会珍惜。

刑法要威严,百姓为了逃避惩罚,才能以死报君。

所以爵位的另一大实用价值就是犯罪后可以赎罪减刑免刑。

所以辛苦挣来的爵可能要么给自己,要么就帮亲人减免了刑罚。】

“倒也不必如此直白。”

这些道理,历代秦王懂,中枢的百官也懂,但百姓不懂。

就这么明晃晃的说出来,讲给百姓听,真的好吗?

始皇有些相信之前看到的评论,后世是真的会教屠龙术。

可另一个问题又在始皇脑海里经久不息,教了屠龙术、他们是如何防止百姓屠龙的呢?

别说什么鼓励百姓屠龙的大话,始皇坚信只要那个位置上坐的是人,不管是世袭还是学上古推举,都不可能如此大度!

【汉高帝五年,刘邦在垓下决战中击败项羽,开始恢复战后秩序,安置复员军人。

同时弃用楚爵制,改用秦二十等军功爵。

同年颁布《高帝五年诏》,一口气给六十万汉军将士集体赐爵。

按照诏书,只要你在垓下决战前加入汉军,不论是小兵还是小头目,只要没有污点,一律赐予第五等“大夫爵”。

原来就拥有大夫以上爵位的,再升一级。

第七等公大夫以上的爵位,被认证为高爵,都赐予食邑,能与国家一起分享百姓的赋税,地方官吏也要优先保证这批人的田宅需求。

公大夫爵位以下也被免了自己以及全家的徭役。

吕后二年,颁布《二年律令》,从十九级关内侯的九十五顷到五级大夫的五顷。大汉也慷慨的赠予功臣们大量的田地。二年律令  刘邦的政策,相当慷慨且高明。

六十万汉军连带他们的家属可能有三百万人,占了当时总人口的约1/5。

他们成了各地的大中小地主、自耕农,他们将于坚定的保卫新王朝。

而那些获得高爵位的人则转化成了世袭的军功贵族。

秦朝时候要获得一个侯非常困难,但是刘邦却一口气封了一百四十三个,并和大家山盟海誓,即便黄河干枯、泰山崩塌,老刘家也要永葆你们的封国和子孙富贵。

彻侯在汉代为了避讳刘彻,改称通候或列侯。

汉代列侯以县为封国封号,常用封国地名,比如平阳侯曹参就是因为封在平阳封地,也称为平阳侯国。

也有以功绩作为封号,这在当时属于莫大的荣耀,比如霍去病的冠军侯、张骞的博望侯。

汉景帝后,实际治理封国的是朝廷任命的国相,而列侯只享有租税。

司马迁曾估算过,大概是从每户向国家缴纳的算付口赋中抽取200钱作为列侯的租税。

一个有1000户的列候,一年大概就有20万钱。

而汉文帝时谷价大概是每石几十钱到一百钱左右,列侯租税收入是相当丰厚的。

汉代侯国最鼎盛时分掉了国家10%的租赋收入。

汉初一片萧条,县与县的人口差距很大,列侯有封到万户的,也有只有五百户的。

万户侯只有三人,开国功臣榜排名第一:萧何,两次增封,达到一万五千户。

开国功臣榜排名第二:平阳侯曹参,一万零六百户。

开国功臣榜排名第六十二:张良,一万户。

刘邦本来要给张良三万户,但是张良只要当初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一万户。

大家都是侯,并没有地位差别,于是就有了排名前列的十八公侯。开国十八公侯。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刘邦为他创建的新的社会秩序感到志得意满。

高帝十二年,刘邦颁布了一道诏书,曰:“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张良倒是个聪明人。”

嬴政对张良提起了两分兴趣,能被赐三万户,但又名列功臣榜第六十二。

说明此人有能力,却又和开国功臣若即若离,至少和军功集团的关系不太亲密。

“父皇,聪明为何意?”

嬴政没好气的望了扶苏一眼:“刚才和你说了,自己悟!”

“别什么都想我教你,我还能教你一辈子不成?”

“真教你一辈子,那和朕自己当皇帝,有什么区别?”

扶苏摸不着头脑,怎么又挨骂了……

问问也不行啊?

孔子说:不知道就问。

难道是错的?

始皇顿了顿,语气稍显温柔的解释道:“君主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意。”

“不管这个主意是好是坏,最重要是你决定的。”

“如果事事都是别人给你建议,那你是君主还是别人是君主?”

“君王就是一个主心骨,要能做决定!”

许是怕扶苏悟不透,始皇又补充道:“自己好好悟,悟出来了再告诉朕,若是错了,朕再指点你,这样你才能明白为何要这样做?”

“懂了吗?”

“懂了。”

“懂了就好好悟,不要动不动就问。”

始皇置物台一份不太重要的竹简丢给扶苏,吩咐道:“这件事,你看着处理。”

“你快点成长起来吧,朕还等着当太上皇呢。”

扶苏竹简都来不及接,连忙俯身请罪:“儿臣万不敢有此念。”

始皇看到扶苏的动作,哑然失笑。

这孩子,想太多了。

不过也不怪他,谁让天幕提到有位秦王,通过玄武门之变把自己父皇送去当太上皇了呢?

“起来吧,你若真有李世民半分本事,朕还乐的退位。”

“朕是华夏第一位皇帝,这第一位太上皇的名头也应该是朕。”

扶苏一脸茫然,我还以为您怕我谋反,原来您只是想事事争个第一?

【刘邦的想法很好,但是秩序从他儿子,惠帝刘盈的时代就开始崩溃了。】

大汉,长安。

“盈儿还当了皇帝?”

吕雉皱眉思索起来,刘彻是刘恒的孙子,刘恒是薄姬的儿子。

自己没死,盈儿的皇位稳如泰山。

难道是自己死了,刘恒来了场奉天靖难?

不应该啊,他和他母亲没有势力可以依靠,轮也轮不到他。

“盈儿是怎么死的?”

“毒杀?”

吕雉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刘邦倒是有个猜测。

身体不好,早夭。

毕竟刘邦看刘盈,是真的没有一点随自己,当然也没有随吕雉。

若非知道是自己的种,刘邦很怀疑这孩子是路边捡来的野孩子。

只是这猜测,不能和吕雉说。

好不容易才诓好,若是说出来,吕雉立马就得翻脸。

“什么,你都能活这么长,凭什么觉得盈儿早夭?”

“你是不是怀疑盈儿不是你的?”

“你是不是怀疑我和某人一样,没有家庭就在外面花天酒地,有了家庭抛妻弃子,还在外面花天酒地。”

刘邦想想这副可怕的画面,决定闭口不言。

若真让吕雉翻旧账,他能把乃公年少时和姑娘在草垛上的事都翻出来。

【首先被破坏的原则是非功不得封爵。

朝廷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卖爵。

为了拉拢民心,借新帝继位、立后、立储等大事,对天下百姓赐爵。

刚开始大家都很开心,但后来越赐越多。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大家都有就相当于大家都没有。

人人都有爵位,原来低级爵位就能有的抵刑、免役特权也没了,爵位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汉惠帝时,一级爵位能卖两千钱,到汉成帝时就只能卖一千钱。

其次:阶级固化。

“吏民爵不能过公乘。”

平民爵位最高只能到第八级的公乘封顶。

而列侯却一代一代的垄断,从开国的第一任丞相到汉景帝时的第十三任丞相皆是勋贵及他们的后代。

严重缺钱的汉武帝终于无法忍受庞大的军功贵族了。

《史记》: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死。

这就是着名的酎金夺爵事件。

祭祀宗庙时,诸侯都要献金助祭,这叫酎金。

汉武帝借口诸侯们献上来的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够,取消封号、收回封国。

开国十八公侯也被陆续清扫一空,只有部分公侯,在武帝时期或武帝死后复爵。

朝廷的权力由文法吏、儒学官僚、外戚集团瓜分,非功臣不得封侯的原则也被彻底破坏。

河平二年,汉成帝一口气给母亲王政君的兄弟五人封了侯。

其中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把西汉给篡了。】

武帝时期。

淮南王人麻了。

原本想着献出金银,保自己一命。

可现在……罢了。

淮南王一咬牙,封国不要了,全给刘彻。

孤学后世的王爷,不要权、不要兵。

孤要安安心心的待在长安。

作为一个主动献出封国的,刘彻至少得给我荣誉性的官职吧?

得给我钱,管我衣食不愁吧?

总得做做颜面,让我好好当个吉祥物吧?

至于儿子们会不会怪自己?

拜托,爹都要死了,还管儿子!

反正都要推恩的,先顾好自己再说。

其他列侯们也在想,是不是应该转变一下思路,别和刘彻对着干了。

这很明显就是找个理由,收拾反对派。

计策说高明也高明,说不高明也不高明。

因为成色不足就夺爵,这足不足还不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若是中央势小,这么干皇位可不一定坐的稳。

可偏偏现在朝堂势大,难不成就因为这事串联谋反?

别闹了,夺爵而已,又不是灭族。

只要和陛下一条心,搞不到自己身上。

真搞到自己身上,认个错,努努力去挣点军功,爵位不就回来了?

再者说,即便谋反真成了,这皇位可只有一个,难不成学周朝分封?

没那个傻子愿意分享权利,无非就是功大者多加封食邑,功小者少加封。

这不还是个侯?

造反前我是侯,造反后我还是侯,那我不是白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