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0章 太子回朝,监国!(1 / 2)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首页

赵谌低着头,谦逊道:“这三年的时间,多亏了老师的教导。没有老师,就没有弟子的今天。”

杨时摇头道:“你年幼好学,天资聪颖,更有大志向大心胸,老夫不过是稍加提点罢了。太子的今天,是你在战场上不惧生死换来的,更是为了治理地方无数个日夜费心费力换来的。”

赵谌说道:“老师过奖了。”

三年多的时间,赵谌从来不敢马虎,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他不能辜负了父皇的一片心意。

赵谌年幼的时候,是皇祖父赵佶当政。

当时,赵谌在东宫,还记得父皇作为东宫太子的战战兢兢,还记得父皇的伏低做小,还记得郓王赵楷的辉煌跋扈。

所有人都可以恣意妄为。

唯独东宫不行。

稍有一点点的错误,就会遭到斥责,就会有官员来弹劾,使得父皇不得不隐忍。

那时候,东宫没有半点的权势,也没有太傅,连半点的兵马都没有。

可以说,那时候的东宫毫无权势,就是个空架子。

皇祖父要废太子,一纸诏令就能办到。

好在金人来了,皇祖父禅位,父皇登基力挽狂澜,才有了现在的大宋。

父皇和皇祖父不同。

皇祖父迫于法理册立了父皇为太子,却宠溺郓王,处处打压父皇。

可是,父皇册立他当太子,处处关爱,让老师这样的天下大儒来教导,更是亲自带着他游历地方增长见识。

为了培养他,父皇留下他在云南路,跟着老师一起处理政务。

一切的一切,都是父皇的关爱。

赵谌人不在赵桓的身边,可是这三年的时间,却没有断过书信,时常撰写书信送回去,向赵桓禀报云南路的一切。

父皇也有书信送来,解开他的疑惑,鼓励他大胆去做,不要有任何的惧怕。

有父皇的无私支持,赵谌才能无所顾忌。

杨时看着灿然生辉的赵谌,心中也愈发的欢喜,因为太子是他教导出来的。

此生教导了无数的弟子,临老之际,还有这样一个如意弟子,让杨时更加的得意。

杨时嘱咐道:“太子,去收拾行李吧。老夫要交代一番,三天后,我们就起程北上,开始返回东京城了。”

赵谌行了一礼就转身退下。

杨时一个人坐在书房中,思考着云南路后续的安排。

云南路的治理刚铺开,大体上规划都有了,后续需要继续贯彻,不能半途而废。如果是中途改弦更张,改变了三年来的施政纲领,云南路的治理就难了。

恰是如此,云南路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接管。

杨时治理云南路三年,门下弟子纷纷出仕,在地方上崭露头角。尤其是杨时的弟子胡安国,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胡安国年近六十,主张经世致用,恰是如此,他的观点对杨时治理地方很有帮助,借助云南各部的部落族长,以夷制夷,地方渐渐开化。

这个过程注定很漫长。

至少,却已经在不断的推进,尤其是说大宋官话的人越来越多了,汉家的语言、文字和风俗都在一点点的改变。

杨时其他的弟子,如李郁、陈渊等人也不错。

这些人和胡安国相比较,却没有足够的手段和城府去应对。

胡安国目前是最合适的。

杨时心中有了想法,吩咐道:“来人,通知胡安国来议事。”

士兵立刻去通知。

没过多久,年近六十的胡安国走了进来。

虽说胡安国上了些年纪,却精神矍铄,半点不显老,毕竟在云南路的这几年,他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手中更有权势。

权利是最好的一味药。

手中有权,能利用权利践行自己的治学理念,按照心中所想施政,胡安国自然是心中欢喜。

胡安国进入后,行礼道:“老师!”

杨时看着肤色略显黝黑,却目光灿然的弟子,笑着道:“康侯(字),你是绍圣四年中进士的。”

“历任荆南府教授、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等职。”

“后来蔡京当权,跟随老夫四处游学。”

“如今在云南路,你才真正一展抱负,按照自己的所学所想施政,慢慢的教化百姓,发展地方。”

“只是,这一切还不够。还要一步步的往下推进,才能够真正让云南路大治,成为我大宋的一部分。”

胡安国微笑道:“有老师在云南路掌舵,未来一定会更好。”

杨时说道:“老夫不会留在云南路,要回朝了。”

胡安国一脸惊讶,问道:“是官家来了旨意,让您回朝了吗?”

“没有!”

杨时摇了摇头,解释道:“不是官家来旨意,是和官家约定的时间到了。更何况太子在云南路三年多的时间,总不能一直在外面,也该回朝了。”

胡安国的神情顿时黯然。

太子回朝!

老师也要回朝!

恐怕他们这些杨门的弟子,也要跟着回朝了。

“哎……”

胡安国叹息一声,开口道:“弟子这就去收拾行囊,跟着老师一起回朝。”

杨时捋着花白的胡须,开口道:“谁说了,要让你回朝,要让其他人回朝呢?这一趟,只是老夫和太子回朝,你们继续在云南路做官,继续治理地方。”

胡安国顿时眼前一亮。

他不是为了所谓的权势想留下。

曾经,他中了进士第三名,年少成名,早早入朝为官,只是朝廷黑暗,全都是硕鼠,他看不惯官场,干脆出去游学。

如今圣君当朝,胡安国才感受到了治理地方的欢喜。

能够治理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读书人的追求。

一身所学,经世致用。

这才是人生目标。

胡安国问道:“老师是怎么考虑的呢?”

杨时说道:“老夫回朝后,招讨使的身份就会卸任。招讨使不常设,接下来必定设立安抚使,负责云南路的施政。”

胡安国的呼吸,都顿时急促起来。

大宋朝地方行政体制,大体上分为路、州、府、县。

一个路有安抚使,这是负责行政体系的,只不过很多路不设立,让州府的知州知府兼任,比较重要的地方才设立安抚使。

除此外,还有转运使、提刑按察使。

转运使掌握财权,提刑按察使掌握刑狱,确保地方的运转。

实际上在大宋,就没有一家独大的官职体系。或者说,也有一家独大的,那就是皇帝,不断的集权,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在手中。

说什么大宋和士大夫共天下,那都是给士大夫贴金,皇帝要处置官员,不过是一道旨意而已,政事堂的宰相根本无法反驳。

在唐朝,政事堂给地方官员安排事情,称之为堂贴。

堂贴下去,地方必须执行。

到了宋朝,政事堂不准用堂贴,只能用札子。问题是政事堂的札子安排到地方,官员不服从,原封不动送回请皇帝定夺。

皇帝敲打政事堂,让政事堂的札子要随时交给皇帝过目,才能下发。

简而言之,皇帝剥夺了政事堂的大权。

尤其在圣旨上,也有极大的变化。

唐朝的圣旨,是政事堂拟好,交给皇帝过目用印就是,送过去的定稿,已经不需要修改的,皇帝只有决策权,不能参与旨意的撰写。

到了宋朝,政事堂要颁布旨意,得先写札子送去宫中,请皇帝批阅。

皇帝觉得合适,批阅后交回来,政事堂再拟定圣旨送上去用印,才能颁布旨意。

简而言之,皇帝不仅有决策权,还有参与权。

毕竟,札子就是个文稿,不是定稿。

胡安国可不管是否被分权,皇帝是否权势大,只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机会施展才华,让地方百姓能安居乐业。

他眼中有着期盼,直接道:“老师的意思是,弟子担任云南路安抚使吗?”

杨时微笑道:“老夫离任,需要你暂时接管所有的政务。等老夫回朝后,会向官家举荐,由你出任云南路安抚使。这件事情,你心中有个数极好,成了最好,不成也没什么。”

胡安国神色感动,恭敬道:“辛苦老师了。”

杨时说道:“这是你有足够的才华和能力,能胜任云南路安抚使,老夫才愿意举荐。否则,也不可能留下你在云南路。”

胡安国点头道:“定不负老师厚望。”

杨时又嘱咐了各项事情,把云南路的各项事情安排好,就让胡安国下去。

接下来的三天,杨时陆续召见门下的弟子,把各项事情都布置好。

三天后,清晨。

杨时带着儿子杨造,以及李郁、陈渊,加上太子赵谌,乘坐马车缓缓离开了大理城。

赵谌和杨时在一辆马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