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立即就躬身建言,一大堆的理论就出来了。
不得不说。
读书人要是讲起道理来,那真的是一套一套的。
关键是,他们说的还挺有道理,就是实际行动可能就不太行了,也就是说,全部都是泛泛而谈。
就好比轻徭薄赋,谈了意义和好处,也谈了哪一位帝王轻徭薄赋,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可他就是说不出,到底该怎么轻徭薄赋。
毕竟,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徭役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的大唐没什么钱。
那如何征兵,又该如何戍边,如何维修在战争中损坏的都城,以及官道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人手的。
而朝廷这时候不可能发放工钱,也不可能给钱。
自古以来就没有皇帝在征夫的之后,给这些民夫们发放工钱的。
真要是轻徭薄赋,那就要停下一部分的工程,或者说,减少一些民夫。
可如何减少,减少哪一部分,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了。
一些大臣们抢着建言,然而,开口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关键问题。
李世民一开始听了,还很高兴,还觉得说的不错。
可很快就回过味儿来。
都是他妈的废话!
好在,最后还是杜如晦、房玄龄两人站出来,一个直接指出,轻徭薄赋的关键,那就是轻农民的赋税,重商贾们的商税,同时,允许商贾出关经商。
不能加收商税之后,却不给商贾们一条活路。
同时,减少原本赔给鹰扬府等府兵的民夫,保留边关宿卫的民夫数量。
房玄龄则是建言,鼓励农桑,还要劝导那些因为躲避战火而进入了深山老林之中的百姓出山。
给流民们登记造册的同时,也要安排他们去荒山荒地开垦,不和原本的村民们抢良田。
长孙无忌也站出来,表示要招纳贤才。
如若要施行这些国策,自然也需要官吏去做,而如今的官吏有一些不足。
最好能够直接以察举的方式,由大臣们举荐,然后直接进行一场简单的考核之后,就任用他们,让他们担任地方官吏,施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修水利等国策。
唯有如此,才能让制定好的国策,实施到位。
李世民高兴不已,还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靠谱。
“善!”
“诸卿之言,深得朕心。”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此番商定之法一一办理。”
“先考核百官,再招贤纳才,然后颁布轻徭薄赋之法令昭告天下,最后以御史台、吏部进行考功,以看成效如何!”
大臣们纷纷躬身道:“喏。”
朝议结束。
大臣们纷纷离开了显德殿。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这里,又尝试了一番,还是没有反应。
心中多少有一点儿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