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 个军的大盘点(2 / 2)不能忘却的197653首页

在1951年,还有第47军、第67军、第68军、第36军、第37军都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这5个军都是来自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野战军。

第47军,军长曹里怀、李仁林,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5.9万余人。第139师师长颜德明、政委袁福生,第140师师长陈富章、政委赵平,第141师师长叶建民、政委彭清云。入朝时间1951年4月11日,回国时间1954年9月。

第67军,军长李湘、旷伏兆,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99师师长罗肖文、政委高占杰,第200师师长李静、政委张宗胜,第201师师长马辉、政委李布德。入朝时间1951年6月21日,回国时间1954年9月。

第68军,军长陈坊仁、李呈瑞,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202师师长黎光、政委李斌,第203师师长杨栋梁、政委郭永彪,第204师师长曹玉清、政委范保顺。入朝时间1951年6月24日,回国时间1955年4月9日。

第36军,军长王建业、政委康健民,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2万余人。第106师师长赵晓峰、政委廖鼎琳,第107师师长张副元、政委李登嵩,第108师师长郑其贵、政委王志斌。入朝时间1951年9月7日,回国时间1951年11月30日。

第37军,军长张世珍、政委帅荣,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2万余人。第109师师长温汉民、政委赵绍昌,第110师师长兼政委白正刚,第111师缺编。入朝时间1951年9月7日,回国时间1951年11月30日。

1951年6月至年底的这半年多时间是志愿军最被动士气最低落时期。

当时,我军处于被动防守,前线各军与“联合国军”都发生了大规模交战,结果均是美军获胜并推进战线。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范佛里特弹药量),虽然前线战士非常勇敢,但几乎所有阵地要么被攻克,要么因伤亡过大而主动放弃。

1952年的上半年,由于美军弹药消耗过大而新的订单需到下半年方能交付,且此时开始了停战谈判,因而双方只是在阵地的中间地带发生小规模战斗,直到这个时候志愿军方才恢复到与美军互有攻守,但由于此时坑道正在建设,美军火力强大,我军攻克的目标在美军强大火力的反击下也大多不能固守。

这个状况到了1952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所改变。

第47军因打了黑山、大虎山阻击战,属于东野较善于防守的部队,主力139师前身是359旅南下二梯队,资历很老。但是,359旅南下时王震带走的是精华,因而进入东北的并不是359旅最强的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表现不佳,直到黑山阻击战方才翻身。

47军进入朝鲜接防后至美军秋季攻势前的那三个月,第140师坚守临津江东岸防御阵地3个月,并一举收复了铁原阻击战中丢失的大马里、夜月山、天德山、418高地、大光里、272高地一线,将防御阵地前推10 至15公里,进逼铁原以西、涟川以北,直接威胁敌前沿及铁原至涟川的交通运输。

在当时志愿军节节后退的情况下,47军可以推进战线,极其难能可贵。

美军的秋季攻势中,从9月29日至10月5日的七天激战中,47军守住了除夜月山外的全部阵地。10月5日12时,我军主动放弃天德山,战至10月26日,虽然美军推进了战线,但因伤亡过大而被迫停止秋季攻势。

1951年秋季志愿军47军朔宁以东地区防御战斗,歼灭骑一师纯美军3998人以上,创造了志愿军团级部队防御的巅峰。

1951年11月4日,47军发起正洞西山反击战,再次给予美骑1师重创,直接导致骑1师撤到日本整补。

粉碎了秋季攻势后,47军与39军移交防务,十个月后重返临津江前线接替39军防务,表现略有下滑,但仍打出了夺取和坚守100高地、老秃山等经典战斗。

第五次战役,东线宋司令和王副司令的指挥问题很大,特别是后撤阶段。

第63军不告而别,导致第60军180师右翼空虚,之后19兵团三个军是一退再退,最终将功补过,第63军打了铁原。而180师的左翼第15军,先是接令提前后撤,之后是不顾兵团就地防守的命令一退再退,导致美7师轻易占领战略重地华川,我军大批未来得及运走的重伤员及后勤无武装人员被俘。

第二年第15军打了震惊世界的一场战役,但回国后还是被“开除”了陆军军籍。

华川的丢失不仅仅是大量人员被俘,更严重的是断了我东线九兵团和三兵团的退路,美军唯一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机会就是在华川。最严重的时刻,最危险的第12军34师,甚至出现有人因绝望而开枪自杀。

此时在华川附近的第20军58师,如果只顾自己完全可以撤走,但如果这样的话,将导致我军两个兵团和人民军三个军团被合围。

最关键时刻,三野第一王牌主动顶了上去(五次战役阻击战的表现58师强于79师),华川阻击战彻底封闭了战役缺口,使得我军转危为安,也让“联合国军”永远失去了赢得战争的机会。比较而言,63军就算守不住铁原,后面还有42军,而58师一旦守不住华川,后果不堪设想。

华川阻击战的成功,首功自然归属20军第58师,但也不要忘了60军180师和暂编第四团,为迟滞敌军进攻做出的重大牺牲。

1952年,又有4个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其中第23军、第24军是在司令员王建安将军的率领下入朝参战的,而且,这两个军,都是第三野战军的王牌劲旅。第46军是来自第四野战军,第16军是来自第二野战军。

第16军,军长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戴润生。辖第32师、第46师、第47师。1952年12月28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4月回国。

大名鼎鼎的中野一纵,当之无愧的主力。作为全苏式装备的重装军,16军的入朝让美军相当重视。16军战斗力强,武器装备精良,但入朝太晚,只打了些小仗,虽均取胜,但更让人记住的是军长犯了生活错误,好好一个中将变成了大校。

第23军,军长钟国楚、政委卢胜,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67师师长刘春山、政委陈落痕,第69师师长李木生、政委郭济民,第73师师长吴怀才、政委张万合。入朝时间1952年9月5日,回国时间1958年3月。

第24军,军长兼政委皮定均,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70师师长陈仁洪、政委时生,第72师师长康林、政委李怀德,第74师师长肖选进、政委赵强。入朝时间1952年9月12日,回国时间1955年10月。

第46军,军长肖全夫、吴保山,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33师师长王振东、政委江易,第136师师长李丕功、政委江鸿海,第137师师长程登志、政委赵靖远。入朝时间1952年9月15日,回国时间1955年10月。

第16军,军长尹先炳、政委陈云开,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32师师长赖光勋、政委田维新,第46师师长蒲大义、政委胡立声,第47师师长郑统一、政委郭强。入朝时间1952年12月28日,回国时间1958年4月。

第23军前身是华野四纵,首任军长陶勇。往前追溯的话,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粟裕是二支队副司令,这是粟司令亲手培养出来的部队。因而,23军都默认粟裕是首任首长。

23军很会打政治仗,比如黄桥战役、长江炮击紫石英、珍宝岛战斗,仗虽不大,但次次都打人脸。而在朝鲜,则用丁字山、猪排山(石岘洞北山)战斗,把美国人的脸打得啪啪作响。

丁字山之战后,美军再不敢对我军阵地发起营以上规模进攻。石岘洞北山战斗后,前线的美军几乎全调到后方,把伪军推到前面挡枪子。

华野是由华中、苏北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组成,其中新四军嫡传的三大主力一、四、六纵队齐聚朝鲜,20军、23军已经打得很出彩,24军自然不能落后。

24军上了前线后,先后与南朝鲜首都师、第9师团、美三师、美二师交手,出色的战斗素养和优秀的营连战术表现让敌军叫苦不迭,不断失血,最后与兄弟部队一道,逼迫美军全面后撤至二线。金城战役迅速突破,与68军一起将伪首都师打垮。

23军、24军的优秀表现,除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另两个加持因素是全面换装了苏式装备以及我军后勤能力的提高。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3年时,双方已经进入了边打边谈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又有3个军,入朝参战,分别是第1军,第54军,第21军。由于这3个军,入朝参战时间晚,因此,回国的时间也晚,直到1958年,才撤回国内的。

第1军,军长黄新廷、政委梁仁芥,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师师长罗坤山、政委刘佩荣,第2师师长游好扬、政委栗光祥,第7师师长吴子杰、政委戴金川。入朝时间1953年1月22日,回国时间1958年10月。

第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30师师长蒋润观、政委姚国民,第134师师长张晓冰、政委兰文兆,第135师师长兼政委任思忠。入朝时间1953年2月2日,回国时间1958年7月。

第21军,军长吴咏湘、政委谢福林,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61师师长黄光明、政委刘建功,第62师师长孙云汉、政委施义之,第63师师长李光军、政委辛震。入朝时间1953年3月14日,回国时间1958年7月。

所有入朝部队除隶属志愿军司令部直属的部队外,其余各军均分别编入第3兵团、第9兵团、第13兵团、第19兵团、第20兵团、第23兵团,以及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作战序列。

在这27个军里面,只有第39军、第40军,从第一次战役到第5次战役打满全场。

就连“万岁军”第38军,也因在汉江阻战中损失过大,而缺席了第5次战役。

而其它各军,则因入朝时间较晚,大都没有来得及参加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有的甚至驻朝时间不到3个月,譬如第36军、第37军。

第36军、第37军于1951年9月7日入朝,作为工程部队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的3个机场担负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同年11月30日便即返回国内,驻朝时间仅两个多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的战役,或战役级规模的作战行动,共有11次。

分别是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

在这11次大型战役,或战役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

第39军、第40军参加了6次作战。

第38军参加了5次作战。

其余各军,参加的战役级作战行动次数,都在4次以下。

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过程中——

歼敌人数最多的是第67军,毙伤俘敌共计人。

伤亡人数最多的是第63军,仅在14天的铁原阻击战中,损失就达余人。

出兵人数最多的是第47军,全军兵力合计余人。

未参加过战役级作战的部队是第36军、第37军。

战中令全军刮目相看的,是由国民党长春起义部队60军改编的第50军。

战后受到志愿军总部追责的,是第五次战役撤退阶段遭受严重损失的第60军。

在所有入朝作战的这27个军里面,如果单以歼敌人数而论,虽然第67军是歼敌人数最多的一个军,却并不能说明第67军是27个军里面最能打、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这里面有4个原因:

1、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前后所经历的战役,所处的作战环境,敌我的战略态势,以及战斗的激烈程度完全不同。

2、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其主要的作战对手不同。先期入朝的部队,主要打的是美军。后期入朝的部队,主要打的是韩军。

3、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其武器装备完全不同。

先期入朝的部队,其装备大多是以日械为主,且缺乏空军、炮兵,以及后勤支援。有些部队,甚至连冬装和单兵口粮都没有来得及配发。

而后期入朝的部队,已经是全苏械装备了,被服、粮食、弹药、药品等补给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4、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在诸兵种联合作战中,后期的优势明显强于前期。

后期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空军,以及苏联航空兵部队已经建立了着名的“米格走廊”,在清川江以北地区,几乎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而我炮兵部队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的加持下,其火力覆盖能力在第五次战役之后,已经有了与美军炮兵火力抗衡的实力。

综上所述,若单纯以歼敌数量来衡量哪个军打的最好,哪个军战斗力最强,这明显有失偏颇。

在入朝参战的这27个军里面,若从战术指挥、整体实力、攻守平衡、单兵技能、战役影响,这5个方面来综合考评部队战斗力的话,能稳居榜首的部队,个人认为非第38军莫属!

所有赴朝参战的部队中,38军若说自己排第一,只有39军敢说不服。39军若说自己表现最好,也只有38军这个老大哥,敢于用鼻子“哼”上那么一声。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38军是当仁不让的领衔主演,一个军的“我行我秀”,完美秀翻全场。攻击德川,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主持的作战会议上,本来的作战计划是38军主攻,42军配合侧击。

梁兴初一句话:“德川我们包了!打德川,一个38军足够了!”

韩先楚追问一句:“你们就这么有把握?”

梁兴初大牙一咧:“军中无戏言!”

韩先楚没有丝毫犹豫:“那好!你们38军包打德川,我就让42军集中兵力对付宁远李承晚的第8师,两边同时动手。这样一来,清川江的敌人就算不被全歼,也会被你们堵在三所里。”

韩先楚将新的作战计划(38军包打德川)上报志司,志司一锤定音:“梁兴初口气不小啊!你告诉他们,38军包打德川,可不能赶得敌人放了羊,我要的是聚歼。”

这便是载入38军军史的——包打德川!

随后,梁兴初率38军迅速拿下德川,守敌除少数逃窜外,大部被歼。38军112师、114师接着向军隅里攻击前进,113师则直插三所里,阻敌撤退和增援。

113师创造了一夜穿插145里的奇迹,三所里神兵天降,要不是长途奔袭不敢携带重武器的缘故,“联合国军”那增援与溃逃的8万人马,一个都别想活着回去。

113师以一师之力两线作战,北挡敌人南逃溃军,切断了美2师、美25师及韩1师的回撤之路。南打敌人北进援军,顽强阻击美骑1师和土耳其旅来援之敌。

38军113师在着名的“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中,以轻步兵武器御敌,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拼杀,为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38军“包打德川”、“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之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知道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着一支光荣部队,叫作“万岁军”!

38军善攻,也善守。

很多人不知道,第四次战役中着名的“汉江南岸阻击战”,除了曾泽生将军的50军外,我军还有另外一支阻击主力,这就是38军。并且,在汉江南岸阻击战中,50军撤回国内休整之后,38军仍然在汉江防线上独自坚守了一个多月。

但是,由于宣传上的原因,为了突出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50军汉江南岸阻击战的卓越贡献,使得这场阻击战中的38军,完全被忽略成了的配角。

写到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一下。当50军从汉江防线撤下来之后,伤亡更为惨烈的38军,为何仍然在汉江防线上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

以当时的战局来看,并非不心疼38军,而是手上已经没有其他部队可以替换38军了。

因为汉江防线太重要了,而38军又太能打了!

汉江阻击战,并不是一场我们想打的仗,就像后来63军打铁原阻击战一样,都是被逼到墙角里,不得不打的一场生死战。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就一个特点:

李奇微看清楚了我军因为后勤补给困难,所有的攻势只能维持7到8天。于是在第四次战役最后阶段,趁我军全军回撤之际,主动扑上来缠住我们打。

此刻,先期撤下来的其他部队尚在休整,而与38军一同在汉江南岸阻敌的50军也撤回了国内补充装备和兵员。

而汉江防线又不能不守,否则,“联合国军”一旦缠上来,我军别说休整,就连接着往下撤,撤得了撤不了都还两说……

如此的战场态势下,在位于西线的汉江防线上,又有哪一支部队能够代替得了38军?

汉江防线,那真的是一道关乎全局生死的防线,38军就只能死死的钉在那儿。

此刻我军西线已经不具备再打大规模穿插战的条件了,李奇微把部队都拉成了一条线,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根本不给我军任何机会。

于是,志司制定了“西顶东放”战略。

西顶——西线我们没机会穿插歼敌了,从西线退下来的部队已呈强驽之末,就算再有穿插的机会,人困马乏的部队也实在是穿不动了。

那么,西线就以汉江为界,用38军守住这条防线,不惜一切代价强行顶住美军。

东放——而东线大多是韩军,那就让东线的朝鲜人民军主动后退,把韩军放进来。然后在我志愿军的配合下,中朝联军还是沿用穿插、分割的老办法进行歼敌。

这样一来,歼灭了东线韩军,就打崩了美军的右翼。而位于东线的我39、40、42、66四个军就可以向美军右后方迂回,迫使美军西线部队全面后撤。

如此,以“攻敌之必救”,化解汉江南岸之敌。

这是朝鲜战争中,第四次战役尾声阶段,敌我双方最为关键的一招胜负手。我军如胜,则西线、东线一举扭转不利战局。我军若败,则东线、西线一齐崩盘,敌军大举侵入朝鲜北方。

彭总制定的“西顶东放”战略,“东放”的主要节点有两个,一是砥平里,二是横城。而在西线汉江阻击战“西顶”的38军,位于东线攻击砥平里之敌的39军、40军的侧后翼。

此时,彭总如果让38军撤下来,那么39军、40军的后背就完全暴露给敌人了。别说攻击砥平里了,就算39军、40军想全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尽管50军已经撤回国内了,尽管38军的左翼也因为失去了50军的依托,而完全暴露给敌人了,尽管此时的38军陷入前、左、中、右四面受敌,尽管38军伤亡巨大……

但在东线部队完成歼敌之前,38军哪怕全军打光了,也不能后退一步。

第四次战役的汉江南岸阻击战,38军以一己之力,面对前、左、中、右4个方向上的来犯之敌,可以说拼尽了全军的精锐。

38军在东线我军部队攻击砥平里失利的情况下,最终守住了西线汉江防线,既稳住了整个西线的战局,又为东线我军攻击失利后的撤退护住了后背。38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第四次战役的汉江阻击战的惨烈,使得38军错过了之后的很多战役。

后人说到抗美援朝战争,不少人往往用39军、40军打满全场,而38军少打了几场战来说事……可38军为什么会少打了几场战?

那是因为38军在汉江南岸阻击战中“以身入局”,以巨大的代价,稳住整个西线战场的局面,策应了半个东线战场的安全,最终仍胜天半子,全身而退。

仅凭此役,“万岁军”便实至名归,有资格在全军参战部队中,独占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