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熄灭,太阳升起,坐在床上的书生腾地站起来,面若寒霜,大步往屋外走去。凭着模糊的记忆,书生来到院子的东墙下。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东边老墙根底下有一个如栗子一般的小洞,洞口时不时就会有几只壁虎出没。书生阴着脸,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急忙喊来几位街坊大哥一起挖壁虎洞。一直忙活到中午,挖了数丈深,抓住了十余石壁虎。按每石一百二十斤算,大概有一千两百多斤的样子。其中有一只红色大壁虎,身长一尺有余,那大概就是所谓的“仙官大人”了。在再看挖出来的大坑,里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布满了小洞,如同楼房一样。
书生盯着十来只大筐看了一会儿,里面蠕动着无数大小不一的壁虎,咬了咬牙,面无表情地抱来干柴,一把火把他们全都烧死了。再往后,人们再也没见过身高寸许的小人儿的身影。
图片
评论:
其实在故事开头我已经评论过,前言不絮。咱们只简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中这位书生的表现。 文中书生算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追求名利,狂妄自负,自诩风骨,贪生怕死,见风使舵,狠辣恶毒,种种文人特质具备。您如果没看出来,且听我一一指出。
第一,考试未第,寄居攻读,确实是一种上进的表现,但其背后隐藏有一种酸腐虚荣、追逐名利味道。
第二,小郎君前来找其说话,他假装看不见,确实显得胆大,然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文人特有的骄矜狂妄。你既然不怕它,又何苦不理它?而且刚开始小郎君并无失礼处,所以,这书生是从骨子里看不起人家。所以才有后来小郎君搅闹书桌之事。
第三,自诩风骨,实则贪生怕死。小郎君逃走后,小人儿们前来捉拿书生去见“仙官”,刚开始还强撑着不肯去,然而当小人儿爬到他脸上要戳他眼珠时,他立刻跟人走了。来到小门之前,他抗拒不入,然而被众小人儿一咬,他又妥协了。等见到“仙官”,听说自己要被腰斩,之前的风骨则荡然无存,只剩下摇尾乞生的奴才相。
第四,壁虎们既然把你放掉,就该心存敬畏,反躬自省。而书生却等到天光大亮之时,喊来众人,狗仗人势般地摧毁壁虎巢穴。而且最后还亲自抱来柴火,一把大火将十来石壁虎焚尽。把个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仗势欺人,心狠手辣的嘴脸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行事。有立场而无是非,是为人也。
原文:
大和末荆南松滋县南有士人,寄居亲故庄中肄业。初到之夕二更后,方张灯临案,忽有小人才半寸,葛巾杖策,人门谓士人曰:“乍到无主人,当寂寞。”其声大如苍蝇。士人素有胆气,初若不见。乃登床责日:“遽不存主客礼乎?”复升案窥书,诟骂不已,因覆砚于书上。士人不耐,以笔击之,堕地叫数声,出门而灭。顷有妇人四五,或姥或少,皆长一寸,呼日:“真官以君独学,故令郎君言展,且论精奥,何痴顽狂率,辄致损害,今可见真官。”其来索续如蚁,状如驺卒,扑缘士人。士人恍然若梦,因啮四肢痛苦甚。复曰:“汝不去,将损汝眼。”四五头遂上其面,士人惊惧。随出门,至堂东,遥望见一门绝小,如节使之门。士人乃叫:“何物怪魅,敢凌人如此!”复被众啮之,恍惚间已入小门内。见一人峨冠当殿,阶下侍卫千数,悉长寸余,叱士人日:“吾怜汝独处,俾小儿往,何苦致害,罪当腰斩。”乃见数十人悉持刀攘臂迫之。士人大惧,谢曰:“某愚呆,肉眼不识真官,乞赐余生。”久之乃日且解知悔,比令曳出,不觉已在小门外。及归书堂,已五更矣,残灯犹在。及明,寻其踪迹,东壁古墙下有小穴如栗,守宫出人焉。士人即率数夫发之,深数丈,有守宫十余石,大者色赤,长尺许,盖其王也。壤土如楼状,士人聚苏焚之,后亦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