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杨在江北的时间不长,这次还是见了一见老友岑春宣,虽然岑春宣是朝廷给江北扎的一颗钉子,但三次经过江北,再不见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岑春宣担任江北按察使,主管司法,到任几个月时间,李林杨和布政使邓宝山等都没有影响他的公务。但他却处处受到了影响!按照大清朝的惯例,岑春宣身为按察使,有一笔养廉银,这笔养廉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养一个幕僚班子。但陆阿宋为岑春宣的按察使衙门配置了完备的官吏,也就是警察。江北布政使衙门对按察使衙门的经费没少给,但养廉银子中其中八成以薪俸的形式直接发给了按察使衙门的官吏,也就是警察。如此制度,岑春宣已经不需要自己聘请幕僚班子了!这是一个对满清官僚体系制度性的改变!
“如此形成制度,官吏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百姓的负担会越来越重,绝非良策!”岑春宣对这一制度提出了异议。但不是因为他只能拿两成的养廉银子,这位不是缺钱的主,而且不贪!
李林杨想想未来,对岑春宣的眼光赞叹不已,熟读史书的旧式文人也是有人才的,道:“治吏,本就是一个千年难题。但是,把吏员的设置规范化收入合法化,公开化,也是治理腐败的必须制度。不能因为现阶段想不出限制官吏规模膨胀的万全方案就因噎废食。”
有关小政府,大政府的争议,在二十一世纪也存在。其中的利弊,李林杨也是有所了解的。而且也有制度上的应对,只是涉及制度,那就没有必要向岑春宣解释了。李林杨目前偏向于大政府,深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基层动员能力强大!
实际上,红旗军将要搞的这套所谓大政府制度,其实并不比满清实际的官吏系统大。要知道,满清的官员明面上的确是少,一个县吃薪俸的只有百多个人,其中编制内的官吏只有二三十个。但,各种编外人员数量也是很大的,根据红旗军的统计数据,一个县直接间接编内编外的食利阶层,或者说食税阶层差不多能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也就是说,一个人口十万的县,有五百个吃公粮的!而且这一数量还不包括在官府收税时的代理人---地主豪绅。
红旗军没有打算减少官吏的数量,只是把官吏的设置与职能待遇制度化了。但是,如此一改,却使得行政之手深入了基层乡村!跳过了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层层代理人,不仅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的腐败,减轻百姓负担,而且通过常设的基层组织,还可以削弱族权!
族权,乃是红旗军革命必须摧毁的另一座大山!宗族可以有凝聚力,但绝对不允许其拥有刑罚的权利!(比如浸猪笼),也绝对不能允许其拥有强制性收费的权利,这一权利实际上有税收的意味!这两项都属于公权力,必须收回。所以,规范官吏,对以革命为己任的红旗军,至关重要!
李林杨在做了解释之后,虽然没有完全说服岑春宣,但是岑春宣也无过硬的理由反对红旗军的改革。当然,所谓的过硬理由,不包括朝廷制度。只是,岑春宣也没法谈及这一理由,毕竟,战时,他不能给李林杨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激化矛盾。
虽然还是朋友,但两人道不同!身份地位的变化,让李林杨感觉友谊这种奢侈品越来越远离他的生活。李林杨为了缓和,也还抱有期望,提出一个建议:“岑兄何不去西洋走一走,实地看一看,找一找原因?”
什么原因?
大清朝被只学了点西洋列强皮毛的蕞尔小国打到京师城墙根下的原因!
岑春宣思考良久,一个多月之后,带了几个江北官员奔赴欧洲考察去了!李林杨很珍视这个朋友,但愿岑春宣能够通过这次开阔眼界,与红旗军成为同路人!不过,红旗军要走的是革命路线不是改良路线,因此上,李林杨虽然抱有期望,但志已坚不可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