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宋庆兵分两路对东城西城的日军发动猛攻。一出手就是全军压上。
红旗军做足了准备,随时保证出击。
东城是章高元所部(包括孙万龄),十个营,合计四千兵力对日军一个混成支队(以一个步兵大队为基干,兵力一千五百左右,加上军夫合计两千余人)发起猛攻。章高元部有五门大炮助力,因此打起来还是有点优势的。
西城,以马玉昆为首,二十余营六七千兵力对日军一个混成支队发起猛攻。
打了一个多小时,战况激烈,但红旗军仍然按兵不动。
李林杨和宋老将趴在一处隐蔽部,紧盯战场。
战前,计划已定。红旗军出击攻哪个方向的战场,由日军决定。
日军主力增援哪边,红旗军就不去哪边!反倒是对没有得到增援的一支日军出手,务必一击致命,彻底干掉一个方向上的日军。
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宋老将很是不适应李林杨这种指挥方式,话说,清军指挥官极少这样趴着观察战场的,横刀立马才是大将风度。清军的士兵射击,也都站着,根本没有卧姿射击这一说。
李林杨不仅趴着,连衣服也和官兵都一样(红旗军主力的军服),很怕死的样子。
宋庆却是一身提督官袍,甚至还套上了黄马褂,非常显眼。李林杨好说歹说,这位总算裹上了一件雨衣,摘了顶戴花翎。
一点多,一小股日军增援西城方向。
宋庆也很沉得住气,没有要求红旗军立即增援东城。
过了一小会儿,日军一小股增援东城。
宋庆仍然沉得住气,没有要求红旗军行动。
“老前辈,怎么看?”
战场意外无处不在。日军这种增援方式,和战前的计划不同。
“敌人很稳,这是个狡诈的家伙,一定有后手!”宋老将眼光毒辣!
日军后手的可能性非常多。但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日军主力兵力不足。话说,以日军兵力,哪怕是兵分两路支援两翼的战斗,都是可以做到的。
上午的炮击,虽然猛烈,但主要是针对日军的火炮,对日军士兵的杀伤并不多。七百发炮弹,能杀死杀伤几百日军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战果了。炮击除了制造混乱,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上万大军,自然不会被区区七百发“小”炮弹给重创。
平佐良藏的确有后手,两天前他已经派出了一支精锐(以一个步兵大队为基干,近两千兵力)远程迂回。想要玩一手前后夹击。
计划中:今天,迂回部队应当就位,包围战即将打响!
但左等右等,迂回部队就是不出现!
虽然上午的炮战,日军损失惨重。但从中午开始清军主动出击,战场态势变得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不用攻坚,只需一场野战就能完全摧毁眼前的清军。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
因此上,他只是派出了两个中队增援两翼,准备耐心的等待迂回部队,南北夹击,一举歼灭清军。
日军在东西两翼的战斗,表现的确还不错,面对清军数倍兵力的围攻,竟然牢牢的守住了阵地。
如果,平佐良藏这个计划成功,李林杨其实也没招,兵力对比摆在那里,红旗军也只能瞅空子突围,损失不可避免。
但是,战斗,有时候真是凭运气的!
战前,李林杨给增援部队张永达十一团的任务分为三项:一,战事不利,一团负责接应,充当救兵。二,战事顺利,十一团负责担当一锤定音的角色。三,如果出现意外,十一团就是全军预备队。
具体如何操作,就靠张永达自己掌握了。
而且,李林杨还特别交代,一定要隐蔽好,不仅要瞒过日军,还要瞒过清军,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
一旦有了以上这几条要求,对于张永达来说,其实可选的隐蔽地点并不多。
比如,距离乐亭不能太远,应当在十公里左右。比如道路通畅便于进军等等。因此,张永达就选了位于乐亭东南方二十多里地的一个丁字路口,而且还是临河的一个村庄隐蔽部队。话说华北平原,很难找到山林隐蔽部队的,这年头没有环保概念。
而日军迂回部队的进攻路线选择,其实很多因素都和影响张永达选择隐蔽地点的因素都是相同的,故此两军虽然目的彼此不同,但,就在上午撞在了一起!
发生在丁子口的战斗,乃是双方主将都没有预料到的一场恶战。
一早,红旗军十一团吃过了早饭,照例做好出击准备。
战士们坐在村子里的树荫下或者房檐下,说说笑笑,一片祥和。村子里的老百姓,虽然被限制了出入,但并没有受到红旗军的骚扰,可以说红旗军是老百姓们仅见的纪律严明的部队。
时间刚过八点,张永达就接到了侦察兵的报告:“东侧发现日军大部队,前锋距离三公里!”
要知道,十一团的主要侦察方向是西北方向,也就是乐亭方向。不可能在东侧部署大量的侦察兵的,因此上,发现日军的时候,两军距离已经三公里了。
张永达不愧为李林杨看重的将种,根本没有思考时间,一条条的命令被连续下达。
半个小时的鸡飞狗跳。老百姓被劝说或者强行向南驱赶。重炮被部署到了侧后方向。侧翼一个连迅速抢占南侧一个小土包。
主力两个连,一个被梯次部署在丁口村阵地,一个连被部署在后方充当预备队。
即便是红旗军主力部队,但半个小时时间实在太过紧张,所有人忙的浑身冒汗,这才粗粗的有了阵地模样!
六门重炮,乃是十一团最重要的重火力。而120毫米重炮连,也是老八营的精锐,因此上重炮兵连的部署展开速度非常迅捷,甚至赶在了步兵前面。
为了进一步争取时间,六门重炮刚刚展开,就开火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