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军部署和行动的无厘头,李林杨费了很大力气算是看明白了:第四师团占领了一个底边十公里,东西十五公里左右的一个三角形地带。然后向北伸出了一支拳头(第五师团一个支队),再然后向西南伸出了一个触手--乐亭。
李林杨都为日军脑补了许多战略,甚至想到日本是不是打算在这个三角地带搞个殖民地租界什么的,根本就没想到日军第四师团竟然能保守到这个程度!
但无论是滦河口和滦河岔入海口老浪窝,其实都不适合做大型的港口的。第四师团这支生力军,驻足不前,辛勤的如同小蜜蜂一般的在修港口!李林杨一贯战术上重视敌人,不认为是第四师团“太窝囊”,把敌人想的太弱智,会犯错误的!毕竟是日军战前仅有的七个师团之一,也是当前日军八个师团中的主力。
那么,深层次的原因何在?
红旗军的参谋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后勤。
辽西走廊,日军攻击速度极快,到了山海关,兵锋被挫,原因并非是被北洋水师给炸了一通,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是打不过,而是后勤跟不上!
日军以七个师团(目前开战之后是八个)的兵力发动国战,兵力严重不足,不仅要维持朝鲜半岛的治安,还要严守辽东半岛,更要看守辽南的物资通道。要知道辽南各地的清军并没有被消灭,甚至连盛京还都在清军手里,上千公里的物资转运,没有那么简单的!
别看日军已经是学习了西方军事,但身处几个小岛,不免养成了“地小狭隘”的战争思维,让日军根本不适应这种规模,这种作战地域广阔的战争。
没有铁路,陆地上转运物资的难度众所周知,所以,第四师团必须加紧速度修筑港口。(在山海关以北,日军也在修港口)
日军攻击节奏脱节,给了清军重构防线的机会!
清军主帅刘坤一,也看到了机会:围歼日军第四师团!但是嘛,有些事是很容易想,做却是很难!
山海关一线,清军两百营!看似很多,但是,面对日军来自正面背面的压力,刘坤一竟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况。没错,日军第五师团仅仅一个支队,就打的刘坤一拙于应对。
看看刘坤一麾下的兵力吧。
排名第一的是湖北提督程文炳,拥兵五十个营。刘坤一曾经做过湖广总督,这位提督是他的亲信大将,前期在山东守了一阵子登州。
排名第二的是江南提督李占椿,拥兵二十个营。这是目前两江总督刘坤一麾下两个提督之一。
另有湘军总兵余虎恩,十营(李大明就在其麾下,锦州失守,败退至山海关)。
湘军总兵熊铁生十营。
九江总兵宋朝儒,十营。
宁夏镇总兵牛师韩七营,
淮扬镇总兵潘万才五营。
徐州总兵陈凤楼,五营。
山东总兵王连三,五营。
开州副将卞得祥七营。
提督杨金龙五营。
提督周兰亭三营。
加上一些杂七杂八,以及山海关炮台守军,合计一百五六十营。
不是说两百营吗?怎么才一百五六十营?
额,那啥,八旗五十营不是跑了吗?
而且,这一百五六十营也不是全部都集中在山海关,比如湖北提督程文炳就有十营在通州张家湾,有十营在滦州守铁路桥(注意这二十营其实归署理湖北提督吴凤柱率领),比如算在杂七杂八里面的鲁军田中田有六营守在通州。
因此,山海关内外一分配,刘坤一用来阻击日军第五师团一个支队的兵力,就只剩下了湖北提督程文炳的三十营以及徐州总兵陈凤楼的骑兵五营。
三十五营,足足一万两三千兵力,但也只做到了阻击,竟然拿日军第五师团一个支队区区三千兵力没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对付日军西南侧伸出的胳膊--乐亭,就只能另找人了。那就是在辽东战场上血战一个冬天,刚刚退回关内休整的四川提督老将宋庆了。
-------
李林杨出击,目标是乐亭!
红旗军这边判断,当前:日军在努力的向战场输送物资,在囤积起来足够的物资之前,日军很难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以李林杨带来的一个混编团为例,若非乘坐三艘商船到达岐口,其实根本就不可能携带重火力到达战场。第一旅的其他部队也是借助了海运三级跳远,然后陆路行军,也耗时十多日。总而言之,日军输送兵力输送物资,需要时间。正是红旗军出击的空档!
以滦河为战线,日军在滦河以南仅有一个据点--乐亭!孤孤单单。
“这个突出部,就是日军未来南下的桥头堡!”李林杨认为日军如果把目标设在天津的话。
“乃是清军现阶段必须夺回的阵地。”主帅刘坤一,主要是朝廷还期望能围歼呢!
第四师团非常“稳”的(怕死)。两个联队主力分别占领了老浪窝和滦河口。
乐亭的日军仅仅是不到一个大队的日军,带领几百军夫在守城。
但就这样的兵力,对于攻坚能力匮乏的清军来说,乐亭小城,竟然成了一座无法攻克的坚城!
不论怎么说,乐亭必须拿下,打断日军这支伸出来的长手臂!否则消灭第四师团的日军主力就更加无从谈起。
清军前敌主帅是刘坤一(正牌的两江总督,张之洞是署理),也是湘军久经战阵的老将,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关节。因此上数日来连续派大军进攻,但毫无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