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将军果然是豪爽之人,众将士也是威武、仁义之师!”听罢林宗泽掷地有声的承诺,反应过来的中年童生,赶紧送上了几顶高帽子,反正世人都爱听好话。
“我等替镇上百姓,先谢过将军的仁爱!”食肆的东家也不甘落后。
原本以为林宗泽嫌东西太少,还要再被敲诈一番,没料到,林宗泽应承得如此爽快。几人自是心中放下千斤担,千恩万谢的退出了客厅,返回镇上。
其实,林宗泽能这么爽快的答应下来,他们不知道,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没露面的许山海。
因为,自打有人前来投奔,许山海心中就隐约有担忧。
那些会来投奔的,几乎都是走投无路,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那些人当中,人品必定参差不齐,谁也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老老实实。况且,就算是林宗泽等人,身上也难免有之前在军营中遗留下来的恶习气。
因此,许山海抓住每一个与林宗泽相处的机会,不断地给他灌输严格约束手下,不能扰民的观念。
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前,许山海肯定不能跟他说“军民鱼水情”之类的话,只能是另辟蹊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给林宗泽分析个中的利弊。
强势的朝廷掌握了话语权,对于胆敢反抗之人,动辄就冠以“暴民”、“流寇”的污名,竭尽所能的丑化、抹黑。以此来恐吓老百姓,从而彻底切断反抗之人与百姓间的沟通。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最初都是抱有“为民抗争”的愿望,可是在对抗朝廷的过程中,犯下很多错误,最终为了生存下去,选择了不择手段,从而伤害到普通百姓。
面对官府的不断围剿,许山海告诉他,官府的身后是整个大明朝廷,想要在朝廷的打压和围剿之下活下去,能倚仗的只有广大的百姓。
如果队伍管束不严,或因为某些天性顽劣之徒,引发与百姓的矛盾,挑起对立情绪,口碑崩坏之后,再想弥补就难了,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只有百姓接纳了他们,国兴军才不会被饿死;只有百姓支持他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只有与百姓的关系融洽,才不会沦落到处处碰壁,到处挨打的局面。
在许山海日复一日的灌输之下,林宗泽慢慢的接受了他的观点,开始加强对手下的管控力。
在木民村,他不但禁止,除后勤人员之外的所有人与村民们接触,甚至还下令,每天操练结束后,所有人必须待在被辟为临时军营的苏家大院中,不许出来。
期间,许山海更是抓住巡检来犯,罗桐带着村中青壮赶来支援一事,与林宗泽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
许山海动情的告诉他,如果没有得到村中百姓的认可,战场危急之时,村民们怎么可能会舍了自家性命,前来相助?
有了活生生的例子,使得林宗泽彻底信服了许山海的观念。
并且,促使他下决心拿下马家庄子的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这边的地形,希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营地,从而在根源上,杜绝一切滋扰百姓的苗头。林宗泽的转变,同时影响到了下面各个小队的队长,从目前转移过程中的情况来看,尚未发生袭扰沿途百姓之事。
原本就极力想做到不袭扰百姓,现在镇上的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林宗泽自然顺水推舟的应承下来。
至于,收下礼单上的东西,在林宗泽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因为,按国人心中的观念,只要收下了东西,便意味着认可了承诺。如果不把东西收下,镇上的人反而会觉得,他随时会反悔。
送走了镇上的人,林宗泽起身,准备赶回山里。
他必须带人,尽早把营地建立起来,要知道,随着转移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所有人都露天睡在庄子里,后两批人也无处安身。同时,还要祈祷老天爷,这几日不要有雨水。
把李应全叫来,林宗泽让他把镇上人送来的东西清点一番,顺便叮嘱,把豕、羊等活物统统宰了,煮给大家吃。
平整土地、上山砍树、搭建营地,这些都是重体力活,只有让人吃饱、吃好,干活才有劲头。如果老是往肚子里没油水,就算刚吃饱,不用一个时辰,肚子就空了,那样的话,营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建好。
想到这儿,林宗泽干脆交代下去,把原来粗细各半的主食,改成全部细粮。
反正从木民村运来了足够的粮食,再加上马家粮仓里那数百石的囤粮,就算天天吃细粮,半年都吃不完。
安排完这些事,林宗泽又带着随从,匆匆赶去山里。
他不知道,此刻的许山海也跟随队伍,踏上了转移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