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重阳节(2 / 2)时光织锦首页

林师傅解释道:“菊花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人们在重阳节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健康。晋代的陶渊明也有诗云:‘往燕无遗影,独不饮,惟其长’,这说明菊花酒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叶琳玲点头表示理解:“原来如此,这杯酒不仅美味,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林师傅继续说道:“不仅是菊花酒,菊花糕在重阳节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象征吉祥和幸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节庆食品。”

叶琳玲咬了一口菊花糕,口感绵软香甜,她不禁称赞:“真的很好吃!”

随着品尝过程的继续,林师傅开始聊起他与莲香楼的故事:“我在莲香楼工作了四十多年,见证了这里的兴衰变迁。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些传统。”

叶琳玲感慨地说:“您的故事和这些美食一样珍贵。我会把我今天的体验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品尝完菊花糕和菊花酒后,叶琳玲感到身心愉悦。这次经历不仅让她对重阳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坚定了她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决心。

离开莲香楼时,林师傅送给叶琳玲一套小型的茶具作为纪念:“希望你喜欢,也希望你可以用它来温暖更多的读者。”

叶琳玲郑重地接过茶具:“谢谢您,我会好好珍惜。”

第二天一大早,叶琳玲拨通了郑大爷的电话。“郑大爷,您好,我是叶琳玲,上次在白云山有幸见过您。我对重阳节的一些传统非常感兴趣,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电话那头传来郑大爷爽朗的笑声:“小叶啊,我记得你。好哇,你过来我家吧,咱们好好聊聊。”

一个小时后,叶琳玲站在郑大爷家门前。这是一个古朴的小院落,门前种满了各色菊花。郑大爷穿着一身唐装站在门口等候,见到她便热情地招呼她进来。

“小叶,快进来坐。”郑大爷把她引进客厅,屋里的陈设简单却充满韵味,墙上挂着不少老照片和书法作品。

叶琳玲坐下后,郑大爷递过来一杯热茶:“这是我自己泡的菊花茶,尝尝看。”

叶琳玲接过茶杯,轻抿一口,温热的茶水混合着菊花的清香,顿时让她感到心神宁静。“真好喝,郑大爷。”她赞道。

郑大爷笑了笑:“既然你对重阳节感兴趣,我就给你讲讲它的由来吧。”他品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讲述起来,“重阳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做费长房的仙人,他的徒弟桓景希望能救活因瘟疫死去的人们。费长房给了他一瓶茱萸酒和一包菊花,让他在九月九日这天给乡亲们服用。桓景照做后,乡亲们果然避免了瘟疫。从此每年九月九日,人们都会喝菊花酒以祈求健康长寿。”

叶琳玲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那现在的这些习俗呢?它们有什么来历?”

郑大爷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神色:“这些习俗有的是为了避邪祛灾,有的是为纪念亲人。比如登高望远,是为了避开邪气;赏菊则是因为菊花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祭祖更是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原来每个习俗背后都有这样动人的故事和深远的意义。”叶琳玲感叹道。

郑大爷点点头:“正如我常说的那句老话,‘逢九思亲’,重阳节也是一个让我们反思自己、感念亲情的时刻。”

谈话间,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原来是郑大爷的老朋友王大娘来了。王大娘一进门就笑着打招呼:“哎呦,小叶也在这儿呀!听说你在写关于重阳节的文章,正好我们可以多聊聊。”

叶琳玲欣喜地迎上去:“王大娘您好,上次在白云山听了您讲的那些习俗,我特别感兴趣。”

叶琳玲认真听着,她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而庄严的场面。她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细细记录下每一位老人的讲述。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这一天下来,叶琳玲收获颇丰。她在郑大爷和王大娘的讲述中找到了灵感和素材。告别时,两位老人站在门口目送她离开,带着满满的祝福和期望。叶琳玲下定决心,要把这次重阳节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整理成文,通过她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些传统习俗。

叶琳玲从郑大爷和王大娘那里返回家中后,心情复杂。她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将今天听到的故事和心得一一记录下来。她深知这些古老的习俗和文化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意义。然而,她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现代繁忙的社会生活中传承并发扬这些文化?

正当她陷入思考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好友李丽打来的。李丽是叶琳玲大学时的同学,现在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

“琳玲,好久不见!今晚有空吗?一起吃顿饭吧。”李丽在电话那头热情地邀请道。

“好啊,正好有些事情想和你聊聊。”叶琳玲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七点,叶琳玲来到约定好的餐厅。李丽已经坐在那里等候多时,面前摆满了各式美食和饮料。两人互相打了招呼后坐下。

“琳玲,你最近在忙什么呀?看起来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李丽关切地问。

叶琳玲叹了口气:“我在研究和体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想写一篇文章。不过越深入了解,越觉得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面临很多挑战。”

李丽点点头:“我能理解,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很多传统文化都被忽略了。不过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她想了想接着说,“其实我们公司最近在做企业文化重建,我就在想怎么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融入到现代管理中。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

“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呢?”叶琳玲好奇地问。

李丽笑了笑:“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传承。比如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讲座或者展览,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和喜爱这些文化。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

叶琳玲眼睛一亮:“这听起来是个好主意!科技和传统结合确实可能是一条出路。”

两人继续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社会反应。李丽提到公司里的年轻人一开始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可是通过几次有趣的活动后,他们逐渐产生了兴趣。这给了叶琳玲一些启发。她决定尝试通过自己的平台和资源举办一些公开活动或讲座来推广重阳节的文化。

“其实你可以写一系列关于重阳节的小文章或者故事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李丽建议道,“这样既能吸引年轻人关注,又能让他们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

叶琳玲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我可以写关于重阳节的各种习俗、传说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也许还可以采访一些象郑大爷这样的老一辈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感人度。”

两人越讨论越兴奋,叶琳玲感到思路打开了许多。她意识到即使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传统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晚餐结束后,叶琳玲和李丽相互拥抱告别。回到家中,叶琳玲立即开始规划自己的下一篇文章框架以及未来几个月内要开展的活动计划。她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她也坚信只要有心并且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