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7章 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2 / 2)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首页

黄石不仅有铜绿山的古铜矿,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采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见证着荆楚黄石市“千年铁都”的历史。

记载表明,大冶自古以来就是产铜铁的地方。“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公元226)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

南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的孙权用黄石的铜铁铸造兵器的历史,镌刻在“亚洲第一采坑”旁的浮雕墙上,17组铜浮雕述说着大冶铁矿的千年采矿史。

隋朝时期,晋王杨广下令在铁山南设置十座炼炉,铸造五铢钱;南宋时,岳飞令岳家军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锻造“大冶之剑”与金兵作战。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人,也留下了在黄石采矿冶炼的痕迹。

据《隋唐五代史》记载:“唐天佑二年(905年),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7年,积军储20万,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

还未到达目的地,夏先衍就远远感觉到了黄石国家矿山灵源之地散发出来的锐利之感,这里的灵源蕴含着千年的冶炼文化。

在其他历史文化遗址之地还有古韵古色,这里完全是现代的建筑。但周围的山不会说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铁矿石露天采场见证了“千年铁都”的历史。

一行人进入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那巨大的矿坑,矿坑的岩壁层次分明,峭壁嶙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矿业开采的传奇,讲述着往昔工业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环绕矿坑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它们像是一群忠实的守护者,为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披上了生机盎然的绿装。

连绵千年的冶炼文化让这里的灵源之地还在不断的扩张,与不远处的东方山灵源之地合并成为了一体。

离开矿坑遗址,夏先衍沿路返回,沿着东方山西路,去了东方山灵源之地。

东方山被称为 “三楚第一山”

关于东方山的山名,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国时“地域方位其名说”,因东方山地处东方,与屹立长江中流的西塞山、张家湖,结成水陆联防基地,成为东吴首都的东方要塞和屏障而得名。

二是为纪念西汉文学家、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而命名,相传东方朔曾寓居于此,采药炼丹,布施于民,东方山也因其姓氏而得名。

东方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鄂东的佛教道场中心。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的弘化禅寺位于东方山山顶,由智印大和尚开辟道场兴建,历朝代屡受皇封,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历经千载,荆楚佛教丛林十大宝刹之一。

夏先衍来到东方山灵源之地感受到的佛教文化是其次的,给他最大的感受,他从灵源之中感受到了东方朔的文化气息。

他开始意识到,这些灵源之中的这种不寻常的动作,似乎不单单是把文化通过灵源之地的形式呈现出来,还包含了创造文化的历史人物。

一路走来,他能够感受到,这种有着历史人物加持的灵源之地,文脉会更加兴盛。无论是眉山的三苏,还是秭归的屈子,灵源仿佛是用这些历史人物承载着什么。

他有种直觉,这些灵源之地孕育出来的历史人物的气息,在将来会有很大的作用。

就在东方山山脚下看着眼前的这座灵源之地,夏先衍思绪万千。他现在才了解到,他自己的识海还连接着另外一片天地。

这就是为什么他掌控不了星图以外的识海。

这些天守护之灵很少出现在夏先衍的识海了,这就说明华夏守护之灵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

夏先衍的识海已经不太适合创作功法了,因为承载不了。

他现在只能在识海的书桌上翻阅《人文经》,这小小的一个书房大小的地方,就是守护之灵加持的用来承载这些修行功法的地方。

这里与夏先衍越来越有剥离之感,直到有一天华夏守护之灵成长成,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化身,夏先衍的任务也将会完成。

夏先衍现在像一个渴求知识的学生,在不断借助华夏守护之灵的力量感悟天地之中的大道规则。

这也是华夏守护之灵送给夏先衍的礼物。

时光易逝,不知不觉众人已经过了大冶市区,来到了铜录山古铜矿灵源之地。

文明的标志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将文字、铜器、城市、礼仪祭祀中心等作为文明的标志或要素来讨论文明起源。

如果是铜器(青铜),那就离不开铜矿。

铜录山古铜矿演绎着,“其初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降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公私其赖之。”的豪迈。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处,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遗留的炼铜炉渣40万吨以上,占地14万平方米左右,推算累计产铜不少于8~12万吨。

铜绿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开采时间跨度最长的矿山。

历史里的铜绿山,不仅拥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就楚国的霸业。还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华夏青铜文明的核心之一。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的采冶年代始于商代(前16世纪—前10世纪),开采时间可追溯到夏朝早期(前21世纪),经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前7世纪—前2世纪),持续时间长达1000余年。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自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至西汉(前5世纪—前2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

该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华夏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之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之伟大,是华夏民族青铜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更因遗存上展现出的高超采冶技术,为人类冶金史、科技史、文明史作出的突出贡献。

夏先衍人还未到遗址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就从车窗看到外面山地因采矿留下的痕迹。周围的岩石带着斑驳的锈色,与周围秋景相互映衬。

那些因开采而留下的痕迹,在秋色中更显沧桑,仿佛是岁月雕刻的不朽诗篇。不远处,几棵不知名的老树伸展着干枯的枝桠,稀疏的叶片在风中颤抖,有的随风飘落,宛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为这片锈迹斑斑的大地上增添了几分凄美。

夏先衍进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映入眼前的是一片枯黄草地,那是秋天留下的笔触。

青铜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覆盖了整片遗址形成灵源之地。灵源的气息,滋养着这片大地,厚重之感扑面而来。

夏先衍抬起头来,迎着厚重的青铜文化走向遗址。

遗址中,残垣断壁在秋阳的映照下,更添了几分沧桑与庄重,仿佛每一块斑驳的石块都在低语着往昔的辉煌与辛劳。

秋风轻拂,穿过千年的时光缝隙,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袭金黄与赤铜交织的外衣。

天空湛蓝如洗,明净高远,阳光洒下,为这片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秋景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