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赶赴应天(求收藏追读)(2 / 2)科举起家,改造大明首页

不愧是曾担任训导乃至知县的老者,其教学经验之丰富,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沿颍河顺流而下,一行人悠然抵达了颍淮交汇的壮丽之地——正阳关。

在此,众人选择了一处客栈休息一晚。

次日清晨,精神焕发后,重新踏上了旅程,寻觅一艘更为宽敞的大船,沿着淮河向淮安府而去。

值此科举之际,船上汇聚了各路英才。

既有赴乡试的生员,亦有府试结束满载而归的童生,人数多达上百人,热闹非凡。

同为学子,讨论起学问,更是孜孜不倦,自晨至昏。

连续三日,船上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探讨之声不绝于耳。

终于,三日后顺利抵达了山阳县。

山阳县,淮安府治所。

京杭大运河从中穿流而过,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这是一座依淮河而生、因运河而盛的城市。

更是成为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和盐榷税务中心。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在此设立漕运总督。

淮安之重,更在于漕运。

抵达山阳县后,杨为先等人并未沉溺于当地的繁华盛景之中,而是选择了短暂的停留。

仅一夜的休憩,恢复精力,便寻找船只,即刻启程,借由京杭大运河的便捷水道,直奔应天府。

毕竟即将到来的乡试无疑是最为紧要之事,一旦错过,便需苦等三年轮回,这样的遗憾,那不是要哭死。

得益于船业之蓬勃兴盛与运河之贯通南北,大明王朝的造船技艺已攀至封建时代之巅峰。

尤其此时正值郑和下西洋,更是将船只制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规模之宏大,构想之超前,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航行于大运河之上的巨舟,较之于淮河小艇,足以承载近百人之众。

杨为先等人踏足此舟,只见四周尽是赴应天府角逐乡试的莘莘学子。

次日,当船队驶入浩渺的长江水道,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巨轮穿梭往来,其规模与运河上的船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后者在前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毫无可比性。

这些长江上的船只,船体修长达七八丈,傲然矗立三层楼高,上层建筑宽敞明亮,布局井然,外观尽显恢宏壮丽之姿。

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速度,迅猛非凡。

若再配以火炮之力,其威势定将震天动地,令人叹为观止。

杨为先是第一次坐船行驶在长江之上,被这水流湍急,翻滚不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流淌,给惊到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好句,好句。这句怎么这么熟悉呢?”船上不知道谁说了一句。

“就是他做的。”太和县学子中有人提醒。

“原来是凌云兄,幸会幸会。”众人纷纷行礼。

杨为先回头和众人拱手,笑了笑回应,便将视线转回长江之上。

沿着长江一路而下,一日便抵达应天府码头。

看着码头处的景象,杨为先便被这繁华景象给震撼了。

舟楫繁忙,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不愧是当今世界最繁华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