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迷茫(求收藏)(2 / 2)科举起家,改造大明首页

父亲兄弟俩人也是不争气,没有那个本事读书,县试失败后就不愿读了,回家开始种地了。

哪怕俩人有一个考中秀才的,我这生活不就舒舒服服的嘛!

也许让自己回到这个时代就是要闯出一番天地,还好老天爷还是给了点自己一些好处。

这十来天,没事带着弟弟在田野里跑步,这具身体跑上个二三公里一点都不累的,三五十斤的粮食直接能抱起来。

这放到现代努力锻炼也是兵王的好苗子呀!

好坏参半,再世为人后,自己的记忆力显著提高,加上原身从小学了一些启蒙书籍,以及自己以前在各大平台看的穿越必备指南,明朝以后的重要历史文献事件现在都能回忆起来。

坏的是,没怎么记古诗词,加上自己又是理科生出身,应付个科举应该不是啥大问题。

但考个好名次有点难,毕竟四书五经八股文盛行的年代,自己不一定能按照要求写的好呀!

杨兴抓了抓头发大声喊道:“啊,啊,为什么要这样呀!”

.........

或许,自己可以试试在科举这条路上走一走,毕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先启蒙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能中个进士啥的,然后做个官儿什么的就行。

要是还能娇妻美妾金玉满堂,似乎也不错!

说不定还有机会赶上永乐大帝北征,然后封侯拜相,带领大明殖民海外呢!

“小兴,怎么不跟你弟弟一起回家呀?这天要快黑了,赶紧回去吧!”

田野旁的阡陌小道上,一个壮实的汉子戴着草帽,穿着带有补丁的短衣,肩头扛着一把锄头,一边走着,笑呵呵看向田里傻呆呆的杨兴道。

被惊醒的杨兴呼了一口气,抬起头,看了那男人一眼,挥了挥手,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笑着道:“凡叔,我在等爷爷他们忙完一起回去呢!”

“那凡叔先走了,改天来家里找云儿玩。”

“好嘞,凡叔,那你慢走。”

哎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

放到现代有个接近二十亩地,这样的农村生活无忧无虑是挺好,可是这是明朝,没有秀才身份,是要老老实实交粮税的。

要想想该怎么跟家里人说读书了!

“兴儿,你这又在想啥呢,乐乐这是去哪了?”

思索间,突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子已站在田边,笑呵呵的对着杨兴道。

“是爷爷呀,我看天快黑了,叫弟弟先回家跟俺娘说准备做饭呢!”

老汉子边收拾着农具,笑嘻嘻着道:“兴儿你要是累了,也先回去吧!”

“我不累,我等爷爷你们。”

“行,那你先坐一会,活也快干完了。”杨老爷子笑了下,回身下地里收拾了。

看着田里的一老二壮的身影,杨兴摇着头,愁眉苦脸起来。

过了一会,天也慢慢黑了下来,杨老爷子大声喊了一下:“天黑了,大郎、二郎收拾东西回家,活明天再干。”

“好嘞爹。”田里的两个年轻汉子应道。

随后,一老二壮一小收拾好东西,往家赶。

三个汉子扛着农具,牵着坐在老牛身上的杨兴一路走去,村里茅屋土坯房不成规则的摆布,四团村虽然是坐落在天下数一数二的淮北平原上,但仍属于穷乡僻野。

虽说属于大明北方粮食高产区,但因为没有出过厉害的读书人,也很难守住这些良田。

不碰到灾年,每年交完税收,每家还能勉强吃饱,比较富庶的也只是县里周边的那么几家地主而已。

杨家现在过得还算可以,相对于村里常见的茅屋土坯房,最起码杨家还是土木结构建造的,面积也是有个大半亩,也算是个大院了,五六间屋子。

走了不到二里地,便到家了。

土木结构建造的大院里,此刻都堆放着刚收好的小麦麦秆。

牛车停在杨家门前,杨兴调皮的脚一抬,就从牛背上跳了下来,便跑进院内,看到一位穿着缝缝补补麻衣布的老妇人在院子,当下大声喊道:“奶奶,娘,我和爷爷他们一起回来啦。兴儿饿一天了,饭做好没啊!”

老太太见孙儿回来,笑呵呵了一声,走向厨房道:“兴儿娘,收拾下,咱们开始吃饭,孩子们都饿了。”

“好嘞娘,我这就起锅。”高氏笑着道。

“奶奶,娘,我来帮你们。”杨兴嗖地一下子进了厨房,嘿笑着喊道。

高氏看到小手脏兮兮的儿子,气笑了一下,摸了摸杨兴的头:“兴儿,不用你帮忙,赶紧洗洗手等会吃饭。刚听乐乐说,你今天又癔症了,之前病还没有好嘛?要不请人给你瞧瞧?”

“不用,不用,千万别。”杨兴吓的一哆嗦,连忙摆手着。

“娘,我没事的。刚才看着爹在地里干活,我想着事情呢,等会吃完饭,休息休息就好啦!”

-----------------

注1:“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卫所有实土者附见,无实土者不载。)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明史·志·卷十六》

注2:“九年春正月......冬十月己未,太庙成,自是行合享礼。丙子,命秦、晋、燕、吴、楚、齐诸王治兵凤阳。十一月壬午,有事于圆丘。戊子,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本纪·卷二》

注3:“至正辛卯,州人刘福通红巾倡乱,陷颍州。大明昌运,汝颍兵兴,民之从龙者席卷而行。及天下大定,故家旧从寥寥,村落十余年间遗民稍复......太和县自元末韩林儿乱后,死亡殆尽,其存户不过二百”——正德《颍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