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月照念儿忧,峰舍灯昏忆母柔。
支教情长虽路远,团圆盼盼解乡愁。
正月十四晚上,林家村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家家户户的灯火在夜色里闪烁着,宛如点点繁星散落在这片古老的村落。林家村林晓峰家里,堂屋的灯光昏黄而柔和,林晓峰母亲独自坐在那张有些年头的旧木椅上,目光透过窗户,静静地凝望着屋外那轮皎洁的月亮。月光如水般清澈,透过那扇陈旧的窗户,轻轻地洒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那一道道岁月镌刻下的痕迹,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书,细细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与对儿子无尽的牵挂。
她的目光显得有些迷离,思绪早已如同一只轻盈的鸟儿,悠悠地飘到了那个偏远而又陌生的小山村。在她的想象中,儿子此刻或许正坐在那简陋的住处,借着微弱的灯光备课;又或许正和那些山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她不禁担心起来,儿子是否已经习惯了那里艰苦的生活?每天有没有好好吃饭,会不会因为教学工作太过劳累而累坏了身体呢?
她微微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在寂静的堂屋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承载着她满心的忧虑。随后,她缓缓起身,那略显迟缓的动作透露出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她踱步走到墙边的柜子前,柜子的漆面已经有些斑驳,却依旧稳稳地立在那里,承载着家中诸多的琐碎物件。她轻轻拉开柜门,从里面拿出一件还未织完的毛衣。这件毛衣是她特意为晓峰准备的,毛线是她前些日子特地去镇上挑选的,她仔仔细细地比对了各种毛线的质地,最终选中了这最柔软的一种,心里想着山里的夜晚寒冷刺骨,儿子穿上这件毛衣,应该能暖和些吧。
她又坐回那张熟悉的椅子上,借着昏黄的灯光,再次拿起毛衣针,继续一针一线地织了起来。每一针下去,她的眼神都格外专注,仿佛将对儿子的思念与关怀都细细地编织进了这毛线之中。那毛线在她的手中穿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这寂静的夜晚,宛如一首轻柔的思念之歌。
“晓峰这孩子,从小就热心肠,总是想着帮助别人。可这次去支教,一走娘就挂牵,也不知道他过得咋样。”林晓峰母亲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喃喃自语道,声音虽轻,却饱含着浓浓的母爱。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那是身为母亲对远在他乡儿子的牵挂,但更多的是一种骄傲,为儿子能有这样一份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心而由衷地感到骄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那脚步声由远及近,在这安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紧接着,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林晓峰母亲心中猛地一喜,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儿子回来了?她赶忙放下手中的毛衣,那毛衣针还来不及插好,就被随意地搁在了一旁。她快步走到门口,带着满心的期待,急切地打开了门。
然而,门口站着的却并不是她朝思暮想的儿子,而是村里的老邻居李婶。一瞬间,林晓峰母亲眼中的那抹惊喜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淡淡的失望,但她还是很快地调整了情绪,热情地将李婶迎了进来。
“哟,是李婶啊,快进来坐。”林晓峰母亲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欢快些。
“我就知道你这会肯定还没睡呢,看着月亮就想着你肯定在想晓峰那孩子。”李婶边进门边笑着说道,她的眼神里透着关切,显然是十分了解林晓峰母亲此刻的心境。
“是啊,这孩子不在家,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林晓峰母亲说着,眼眶微微泛红,那眼中的泪花在灯光下闪烁着,仿佛随时都会滚落下来。
李婶见状,赶忙拉着她的手,轻轻拍了拍,安慰道:“晓峰这孩子是去做大事呢,为了那些山里的娃娃能学到知识,他这是积功德呀。你就别太担心了,晓峰那么懂事,肯定能照顾好自己的。”
“我知道,可就是忍不住挂念他。李婶,你说他在那边吃得惯那边的饭不?住得咋样啊?”林晓峰母亲忧心忡忡地问道,她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满是担忧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