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捐资助饷(三)(2 / 2)崇祯新明:从卢象升战死开始首页

因为他们是同乡。

可能还仰慕她。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绝代尤物谁不仰慕呢?

一个进宫20多年的女子,在家乡人民的心目中依然有一种超然的地位,引得河南籍名将、名士们的关心,可见这张皇后在河南人心中的影响力。

这种地位跟侯恂这样的人还是不一样的,更有人情味,更有母性的光辉。如果由她出面收拢一批河南的能人异士,自然要强过崇祯这个皇帝或侯恂这样的东林党人亲自去“找人”。

天底下的事就是这么怪,政治的规律就是这么的复杂。如果皇帝直接去提拔一个人,这个人肯定会感激皇帝,但也可能会觉得“诧异”,会觉得不是很靠谱,觉得有点忐忑,有点冒昧,如果通过一个靠谱的中间人获得了提拔,反倒觉得心安理得。

这张皇后和他的父亲张国纪就是崇祯选中的重要中介,是一个重要的“河南官帽子批发商”。

毕竟,他们也是皇权的一部分,而且有点人情味,还相对正直一点,在文人中的名声还不错,关键还慷慨——记得历史上崇祯号召大家捐资助饷,他捐助的数额是最大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河南人,正是舍人院的掌院学士刘理顺。

此人是崇祯七年的状元,这个状元还是崇祯从273名将其特意点为状元的,因为他的对策很合皇上的心意,而且确实言之有物。

在当年的对策中,皇帝突发奇想竟然把自己所面临的财政、剿匪等方面的困局作为策问的题目,让这些新科进士们作答。

结果,只有这刘理顺回答的最合皇上的心意,刘理顺的答案很简略:

其一,以破格用人为切入点。

其二,须综核名实,久任其职,勿轻调动。

其三,军事上核实抑冒,精选严练。

其四,对东虏以守为战。

其五,对流寇则主动进剿。

好多人认为这刘理顺被“迂阔不通世故”,但他在对策中确实说中了崇祯的思路,只是由于原身在操作时太过操切,动辄以小过罪人,在“久任其职,勿轻调动”上做得较差,导致效果有效。

但至少大体上是沿着这个方略走的,所以才有前两年剿寇战争的胜利。

不管怎么说,放权肯定是要放权的,因为原来的军事运营体制成本太高太高,已经高到了朝廷无法承担的地步。

但绝对不能一股脑的大放权,而是要精选那些真正的贤才,适当放权。

一方面是为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减轻将来“平虏灭寇”之后所出现的尾大不掉的现象。

这种态势将来是必然出现的——地方豪强权势增强,地方督抚权威增加。

以毒攻毒嘛,当然会有这些后遗症。

可不这样干,根本无法组织起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平虏灭寇”。

这辽东战争打了许多年了,朝堂的官员和内地的百姓大多数其实仍然不知对方的底细,还以为对方只是一伙“悍夷”,若告诉大家这东虏的军事实力远比大明强大,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至少那张皇后就绝对不会相信东虏有覆灭大明的实力,更不会相信一伙陕西或河南的草寇就能“翻了天”。

“皇嫂不必担忧,当下的事很简单,你可以多与张皇亲商议,让他召集河南籍的官员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过阵子朕也会亲自召对他们,商讨如何解决河南的问题。

这里面有几个人,乃是卢督臣于梦中推荐给朕的,皇嫂可以先派人把他们找出来,推荐给朕,然后让他们和其他被推荐的人到京城来参加舍人院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