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药园中摘了一些生姜,用饴糖熬制成姜汤,让村民服用。村民喝了姜汤后,肚子果然不再发胀,食欲也渐渐恢复了。李时珍笑着对村民说:“饴糖性温,能温中散寒,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是一味良药啊!”
一日,李时珍正在研究饴糖的药用功效,突然一个胖嘟嘟的小胖子捂着肚子闯了进来,嚷着肚子疼。李时珍观察其脉象,发现是消化不良所致,便拿出饴糖让小胖子含着。
小胖子吃了饴糖后,果然感觉肚子舒服多了。李时珍笑着说:“饴糖味甘性温,能缓中补虚,润肺止咳,还能治消化不良呢!”小胖子瞪大了眼睛,惊讶地说:“原来这甜甜的东西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啊!”李时珍笑着点头,继续埋头记录。
李时珍正在认真地为《本草纲目》增添新的篇章,这时一位村民急匆匆地来找他。“李神医,我家阿牛不知怎的突然腹痛难忍,还呕吐不止。”李时珍不慌不忙,一边跟着村民走,一边问清症状。
到了村民家,他先仔细观察阿牛的面色和脉象,然后询问了饮食情况。“这孩子昨日吃了不少饴糖。”村民回答。李时珍微微一笑,从药箱里取出一些草药,“饴糖性温味甘,本可补中缓急,但过量则易滞气,我这有副药,服下便可。”阿牛服下药后,果然症状缓解,村民们对李时珍的医术赞不绝口。
李时珍整天忙碌在他的药房中,尝试着各种草药的组合,寻找着治病救人的良方。一日,他正在研究饴糖的制作过程,手忙脚乱地搅拌着糖浆,嘴里还念叨着:“这饴糖啊,性温味甘,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
突然,一个病人闯了进来,喘着粗气说自己咳嗽不止。李时珍看了看病人的脉象,又闻了闻他的气息,然后自信地说:“莫急莫急,我这就给你做一碗饴糖雪梨汤。”不一会儿,病人喝了汤,果然咳嗽减轻了许多,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李时珍笑着说:“看,这就是饴糖的神奇功效!”
这天,李时珍的医馆里,一位面色苍白的书生正焦急地等待着,他的脉象微弱,李时珍诊断为气血两亏。李时珍从药柜中取出饴糖,笑着对书生说:“这饴糖,乃是用麦芽和糯米熬制而成,能补气血,滋五脏。”
说着,他将饴糖递给书生,“每日早晚各服一匙,不出一月,定能面色红润。”书生接过饴糖,半信半疑地离去,不久后,他的面色果然变得红润,对李时珍感激涕零。
李时珍正在院子里忙碌着,他手持铜锅,锅里是正在沸腾的糖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一边搅拌着,一边对着身边的徒弟说:“这饴糖啊,可不仅仅是甜,它还能补中益气,润心肺,疗咳嗽。”
徒弟问:“师傅,那这脉象怎么看呢?”李时珍摸了摸徒弟的脉搏,笑着说:“你这脉象,就像这糖液一样,甜润而有力。”说着,他从锅中舀起一勺饴糖,递给徒弟,“来,尝尝这药食同源的美味。”徒弟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哇,这味道,比蜜还甜!”
李时珍正坐在简陋的书房里,专心致志地记录着饴糖的制作过程:“饴糖,以糯米或粳米煮汁,和以麦芽,熬成稠糊,冷却而成。”他一边写,一边忍不住舔了舔嘴唇,想象着那甜甜的味道。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个村民抱着孩子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李先生,我家孩子这几天老是咳嗽,您快给看看!”
李时珍连忙起身,仔细地为孩子切脉,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最后笑着说:“无妨无妨,回去给孩子喝点饴糖水,润润肺就好了。”村民听了,半信半疑地离开了,过了几天,孩子果然不咳嗽了,村民对李时珍感激涕零,从此,李时珍的名声更加响亮了。
先将小麦或糯米浸泡、煮熟,然后发酵成饴糖原浆。将饴糖原浆过滤后,置于大锅中用木柴慢火熬煮,期间需不断搅拌,以防焦糊。
待饴糖原浆逐渐浓稠,颜色由浅黄转为琥珀色时,加入适量的花生、芝麻等配料。继续熬煮至饴糖能够挂旗,即糖浆滴入冷水中能迅速凝固成软糖。最后将熬好的饴糖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即可脱模成型。
饴糖在古代的质地既可以是软的也可以是硬的。软饴糖通常在温热环境下制作或存放,它具有柔软、粘牙的特点,口感甜蜜。
而硬饴糖则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如干燥或冷却,变得坚硬易碎,口感相对较脆。在古代,饴糖的质地可能因制作方法、保存条件以及食用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制作高粱饴,首先需要挑选品质优良的高粱,将其浸泡、发芽,随后在锅中蒸煮至软烂。然后,将煮熟的高粱与麦芽混合,放入大缸中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保证发酵均匀。
发酵完成后,将高粱麦芽混合物过滤,得到澄清的汁液。将汁液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直至汁液变得浓稠,成为糖浆。最后,将糖浆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即可得到美味的高粱饴。
李时珍正在研究《本草纲目》中饴糖的章节。一日,他的邻居家的小孩咳嗽不止,李时珍便拿出自己熬制的饴糖,告诉小孩的父母这饴糖能治病。
小孩的父母半信半疑地给孩子喂下饴糖,没想到第二天小孩的咳嗽就明显减轻了。李时珍得意地对邻居说:“这饴糖可是我的宝贝,既能治病又能解馋。”邻居们听后纷纷前来求购,李时珍的饴糖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