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七章:困在瓶颈里(1 / 2)西汉女人首页

第一百七十七章:困在瓶颈里

吕后在封吕氏子弟为王这一点上,一直很谨慎!

少帝元年公元前187年,吕后开始临朝称制,想封吕氏子弟为王,遭到王陵的反对。而周勃、陈平两人赞同,吕后想着法子逼走了王陵。吕后花这么大的精力,才封了一个吕姓王,而且是一个死人为王。这人就是郦侯吕台的父亲吕泽,为武悼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

此事之后,又过了几个月,吕后通过做工作,一些懂事的大臣明白吕后的意思,才请求吕后封郦侯吕台为吕王。吕台封王这是吕后封吕氏为王的第一人。吕台封为吕王,可惜没有地盘,吕后用尽心事,从齐王刘襄那里划出济南郡,作为封国,这是当时最小的封国。在吕王之前,最小的封国是淮阳王刘友的封国,刘友的淮阳国虽小,也有两个郡。之后,吕后对封吕氏子弟为王更加谨慎!

建成侯吕释之去世后,吕释之的太子吕则应该世袭,吕后以为吕释之的太子犯有罪案,不宜继承王位,被吕后废除了。然后才让吕禄继承侯爵,封为胡陵侯。

少帝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86年,吕王吕台去世,太子吕嘉继承王位。六年公元前182年十月,吕后又废除吕嘉的王位,理由是吕嘉平日里为人骄横放纵。

以上两件事情,我从不同的角度,先后说了三遍。之所以说三遍,可以看出吕后对吕氏家族监督是十分严厉的,社会流行一种说法,说吕后大肆地册封吕姓王,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甚至是对吕后的诋毁。吕嘉仅仅是平日里骄横放纵就免去了王位,我们不能用任人唯贤来苛责吕后,实际上吕后治国理政也是有政治原则的。

吕嘉王位罢黜后,吕后让吕产继承吕王。吕产是吕台的弟弟。

七年公元前181年二月,梁王刘友改封赵王,梁王的空缺由吕王吕产补上,吕产空出来的王位由皇帝刘弘的儿子刘昌平补上。

到此为止,吕后临朝称制七年,虽然册封了吕泽为武悼王,从“悼字可以看出,这是为一个死人封王之后吕后册封吕台为吕王,吕王死后,册封吕产为吕王,看似三位子弟为王,而三位吕氏子弟中活着为王的实际上仅仅封了一个吕王。

现在赵王刘恢死了,赵王空缺,怎么办呢?

吕后很纠结!

吕后从赵王刘友到赵王刘恢这两人赵王的结局看到了危机!

吕后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做,都无法融合吕刘两家。如果不能将吕刘两家融为一体,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吕刘两家分庭抗议的悲哀结局。现在的局面是不管让刘氏子弟继承赵王,还是由吕氏子弟继承赵王,都会进一步加深吕刘两家的分裂与仇恨!

吕后经过痛苦思索,最后决定,还是遵照刘邦的遗嘱,册封刘氏子弟为赵王。吕后想继续册封刘氏子弟为王,以此化解刘氏子孙对自己的误会,弥合吕刘两家的裂痕。尽管吕后知道自己这样做,还是会招致刘氏子孙的仇恨。由此,吕后想将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改封为赵王。

吕后征求代王刘恒的意见,代王刘恒婉言谢绝了!

代王刘恒说:“自己希望为国家守卫代国的边境。”

代王刘恒为什么不愿意到赵国为王呢?

赵国与代国比较,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是赵国比代国大,实力雄厚二是赵国的地理位置紧靠中原,物质条件,文化氛围都优于代国。尽管有这么多优越条件,代王刘恒还是不愿意去赵国。

代王不去赵国,出于什么原因,没有人知道!也许赵国是个不吉利的地方,代王刘恒才不愿意去!

西汉第一代赵国国王是张耳。张耳与刘邦亦师亦友,后来成了刘邦的部下。刘邦登基后,封张耳为赵国国王,并且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鲁元公主是代王刘恒同父异母姐姐。这样看,张耳是很风光的,但张耳命运不佳,不多久,张耳去世了!这样张耳的儿子张敖继承王位。张敖尽管是刘邦的女婿,后来,刘邦认为张敖有反叛之心,将张敖贬为宣平侯。然后让刘如意到赵国做了国王。刘邦死后,吕后害死了刘如意。以后是刘友到赵国为王,不久也被吕后害死了之后是刘恢到赵国为王,不久也撒手人寰。这样的赵国,代王刘恒自然不寒而栗,所以,当吕后让他去赵国为王时,代王刘恒以戍守边疆为由拒绝了!这样的话,之前刘恢也说过。

不过,吕后也没有强行要代王刘恒去赵国,刘恒不同意,吕后也就作罢了!

对于代王刘恒一家,吕后还是很有情缘的。

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刘邦死后,吕后让薄姬回到了代王刘恒身边做了王太后。这是特别施舍,刘邦的其她妻妾就没有享受这种待遇。

代王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原是刘邦的宫女。刘邦死后,吕后释放宫女,窦漪房在释放之列。她本想回老家河北,最后稀里糊涂地分到了代国,成了代王刘恒的王后,最后成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一切,也许是天意,这也许是此时吕后没有想到的。这个女人的故事很多,后面,我们还会多次让她出场!

现在代王不愿意到赵国去,赵王位子不能空缺!

吕后很苦恼,她一直在琢磨,让谁去赵国为王呢?

刘氏子孙中找不出人来了!连皇帝刘弘不懂事的儿子刘昌平都封王了!

吕后不敢轻易封吕氏子弟为王,就是在刘氏子弟无人封王的情况下,吕后还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