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章 驻外使者之议(2 / 2)大明朱标重生首页

朱标微笑着看向朱允熥:“熥儿考虑周到,当配备通译。”

薛显道:“陛下,那使者之家属是否随行?”

朱标思索片刻道:“可根据使者自身意愿决定。”

李善长道:“陛下,派出常驻使者所需之费用,户部当提前筹备。”

朱标道:“李善长,此事交于你,务必安排妥当。”

刘伯温道:“陛下,还当考虑到他国之政治局势,以防使者陷入不必要之麻烦。”

朱标道:“刘伯温所言甚是,当让使者提前了解他国之情况。”

经过一番详细的讨论,派出常驻使者之事逐渐有了清晰的方案。

又过了些时日,一切准备就绪。

朱标在朝堂上宣布:“即日起,选派使者,前往选定之邦国,愿此次之举,能为我大明带来和平与繁荣。”

群臣高呼:“陛下圣明,愿大明昌盛。”

就这样,大明的常驻使者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开

在大明皇宫的深处,一座庄严的官署——鸿胪寺,正迎来一项重大的任务。皇帝朱标着令鸿胪寺拟定出使各国的使者名单,这一决策犹如巨石投入湖中,在寺内激起千层浪。

鸿胪寺卿王大人,一位经验丰富、稳重沉着的官员,此刻正坐在书房内,眉头紧蹙,对着摊开的书卷陷入深思。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不仅关系到大明的外交形象,更关乎国家的利益与安危。

身旁的主簿李大人,神色焦虑,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在纸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各国情况复杂,使者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啊。”

王大人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切莫慌张,此事需从长计议。先将各国的情况梳理清楚,再做定夺。”

鸿胪寺的官员们纷纷忙碌起来,查阅典籍,收集情报。

在讨论安南使者人选时,一位年轻的官员主张选派一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学者。

“安南与我大明接壤,文化交流频繁。这位学者曾多次前往安南讲学,对其风俗、政治都有深入了解。”年轻官员说道,脸上充满了自信。

但另一位年长的官员却摇头反对:“此人虽有学识,但性格过于刚直,恐难以应对安南复杂的局势。”他的表情严肃,眼中透露出担忧。

众人争论不休,王大人沉默片刻后说道:“先将此人列入候选,再行考察。”

讨论天竺使者人选时,气氛更加热烈。

“天竺乃佛教发源地,文化独特。我建议选派一位精通佛理的高僧。”一位官员提议道。

“不妥,高僧虽通佛理,但未必懂得外交之道。”有人反驳道。

王大人沉思良久,说道:“天竺路途遥远,且政治局势多变,使者需有过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对于南洋诸国,鸿胪寺的官员们更是绞尽脑汁。

“南洋诸国众多,语言、风俗各异。我们是否应选派多位使者,分别前往?”一位官员提出疑问。

“不可,这样耗费人力物力过多。可挑选几位精通多种语言,且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官员,依次访问各国。”主簿李大人说道。

经过数日的激烈讨论和反复权衡,鸿胪寺终于初步拟定了一份使者名单。

王大人拿着名单,再次仔细审查,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

“这份名单还需进一步完善,务必确保每一位使者都能胜任使命。”王大人郑重地对下属们说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鸿胪寺对候选使者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和面试。

一位候选使者在面试中表现出色,对各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回答问题条理清晰,王大人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也有候选使者在压力下表现紧张,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王大人则眉头紧皱,摇头叹息。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鸿胪寺拟定了出使各国的使者名单:

出使安南的使者为刘大人,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为人圆滑而不失原则,善于在复杂的局势中周旋。

出使天竺的使者是张高僧,他不仅精通佛理,且在外交事务上也有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温和、智慧的方式与天竺交流。

而负责南洋诸国的使者是赵大人,他精通多国语言,曾多次参与海外贸易,对南洋的情况十分熟悉。

名单拟定完毕,王大人亲自将其呈递给皇帝朱标。

朱标仔细审阅着名单,不时点头表示认可。

“王卿,这份名单拟定得不错。但使者出行前,还需对他们进行精心培训,确保万无一失。”朱标说道。

王大人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重托。”

随后,鸿胪寺又投入到对使者的培训工作中,为大明的外交使命做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