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动听到“24”这个数字时,眼睛猛地睁大。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个年轻的墨家弟子,这个在现代物理学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宇宙常数,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注意到了。
“你叫什么名字?”姚动急切地问道。
年轻人恭敬地行了一礼:“回禀这位先生,我叫王诩。”
“王诩,24这个数字的确不同凡响,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它具有魔力的?”
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女声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先生,别听他胡说,他用的数学体系和我们不一样。”
姚动一愣,这才想起这是战国初期。
说的好听点,此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其实,就是一片混沌,有着各种各样的数学体系。
在宋国学的数学,到齐国就没人看得懂了。
不像在现代,经过两千多年数学家的整理发展,至少基础数学领域这方面早就统一了,在全世界都是一模一样的。
在龙国学的数学,到了鹰酱,虽然言语不通,但数学公式是一样的。
1+1永远等于2,π的值也是相同的。
姚动知道,在这个数学启蒙的时代,情况要复杂得多,各种进制都有。
二进制、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等等。
而在中东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是六十进制计数法?,还发现了着名的尼尼微常数。
这些数学体系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却又混乱的图景。
有些计数方式甚至延续到了现代:一年十二个月源自十二进制、一天本是十二个时辰,变成了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则是古巴比伦六十进制的遗留。
即使在现代的商业计量中,仍能看到十六进制的影子,比如一磅等于十六盎司,港台地区一斤等于十六两。
姚动对数学的发展历史很感兴趣,他转向王诩问道:“你用的是什么进制?”
他在心里快速计算着:如果是五进制,24就等于十进制的14;如果是十二进制,24就等于十进制的28;要是十六进制,24就相当于十进制的36。
“我们用的是十进制。”王诩答道。
“十进制?”姚动有些失望,“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那个清亮的女声又响起来:“姚先生,关键不在进制,而在于他们体系里"一"的定义就与众不同。”
王诩看着姚动,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先生,请问在您的数学体系中,一代表什么?”
姚动下意识地想回答:一就是最基本的自然数,是最小的正整数。但他及时克制住了,示意王诩继续说下去。
“您知道,”王诩在地上画了个圆,“无论圆的大小如何,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固定的。”
姚动点头:“对,在现代数学中,这是个常数,我们用π来表示。”
“高师兄建立的数学体系就是以这个比值为基础的,“王诩的眼睛闪着光,“在他的体系中,一就等于您说的π。”
姚动目瞪口呆,一时难以消化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