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阮飞卿去世。也是在这一年,四征交趾的张辅再次被永乐皇帝召回。次年,永乐皇帝派李彬前来交趾镇守,这一下,马骐成了明军的实际控制者。
也就是从这时起,阮廌萌生了去意,决定不再为明廷效命。
恰逢第二年,黎利在蓝山起兵。阮廌早年间曾与黎利相识,这一次,他带着家小主动投奔了黎利。
得知明军初战失利的消息,永乐皇帝很恼火。虽然马骐是他的好耳目,但朱棣心中也十分清楚,论打仗,马骐不是那块料。
一年多之前,是自己亲自将张辅召了回来。这才多大一会儿,明军又在交趾惨败。由于牵扯到儿子朱高煦,朱棣肯定是不会再让张辅五征交趾了。
永乐皇帝是要面子的,怎么办?
其实对于朱棣来说很简单,敲打敲打马骐,给李彬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朱棣心中很清楚,李彬的军事才华虽然比张辅差一些,但收拾交趾的那帮起义军,还是够用的。
于是,朱棣给交趾方面写了两封信。一封信是以公文形式下发,要求交趾明军全面接受李彬的领导,密切配合主帅李彬的工作。此番剿灭义军,由李彬全权指挥。
另一封信,则是单独写给监军马骐的。在信中,朱棣告诫马骐,要维护好与李彬的团结协作。李彬身为征夷大将军,是交趾明军的最高指挥者,行军作战、调度指挥方面,李彬拥有最高的话语权,马骐不可越俎代庖。
朱棣的两封信到了交趾,迅速发挥了作用,军队的指挥权回到了李彬的手中。
李彬亲率大军前去征讨,与黎利的人马是战得难解难分。战斗持续了三天之后,李彬已摸透了黎利部队的布营规律,便派部将朱广率军夜袭黎利大营。
朱广的夜袭收到了奇效,一举击溃了黎利的部队。黎利在阮景异、邓容、阮廌等人的护卫之下,放弃了清化,退守义安。
第二年,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李彬大军进讨义安,黎利的部队再次被李彬杀得大败。
眼看着大势已去,黎利做好了与明军殊死一搏的准备。关键时刻,阮廌站了出来。他让黎利以保存实力为要,不妨先退入义安与南掌王国交界地带的群山之中,必要的时候,退入南掌王国的地盘儿也未尝不可。
对于阮廌的建议,黎利有些不以为意。因为在黎利看来,阮廌的这个主意与上山为匪有什么区别?再加上阮景异、邓容等一干战将也抱定了必死决心,说要与明军拼个鱼死网破,黎利就更加不同意阮廌的主张。
到了决定这支起义军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又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用一番洋洋洒洒慷慨发言,终于让黎利接受了阮廌的建议。
这个人叫胡不悔,其实他的本名叫胡元咎。不错,就是我胡硕的孙子胡元咎。话说胡元咎到了交趾,找到了大舅哥黎只。与黎只经过一番长谈之后,胡元咎决定接受黎只的建议,留在交趾,并从此更名为胡不悔,寓意着他再入交趾,不管将来富贵还是贫穷,终生不悔。
黎利起兵之后,黎只虽然仍在经商,没有参加黎利的部队,但却为黎利部队的后勤保障做了不少贡献。算起来,黎只也是黎利的重要助手。
黎利退守义安之后,眼看着黎利不肯接受阮廌的建议,就快要被李彬剿灭了,黎只十分着急。黎只便带着胡不悔,要去劝一劝自己的堂兄弟黎利。
当时,胡不悔见黎利这副落魄的样子,也是起了恻隐之心,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位昔日与自己祖父胡硕还有些投缘的人,就这样被明军或杀或擒了。于是,胡不悔为黎利提出了“退守深山,坐观其变。利用敌隙,低调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胡不悔告诉黎利,虽然眼下咱们在军事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也遭遇了不小的挫折,但我们要有将来还会东山再起的信心。当然,也只有眼下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咱们才能等到东山再起的一天。
至于胡不悔提到的“坐观其变”,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变数。一是当时的交趾地盘儿上,除了黎利的起义军,还有潘僚、郑公证、黎饿等人的起义军。而明军对待这些起义军的原则就是,谁冒头,就狠狠地打击谁。先前黎利的起义军声威大振,这会儿自然是受到的打击也最大。如果咱们从此隐藏自己的实力,让明军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他起义军身上,咱们就有了偷偷发展壮大自己实力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明军最初之所以被黎利轻松击败,那是因为明军是由监军马骐在指挥。而现在之所以数次被明军杀得大败,是因为军事指挥权回到了明将李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