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易大厦的电梯容量,足以所有人一起上楼。
众人最想看的自然是先启。
而连畅也是这么打算的。
59楼,先启初创时期阡易运输的那个办公室门前,曾经的牌子还挂着。
场地依然保留着没有挪作他用。
“其实以如今先启的规模,阡易大厦已经安置不了所有的员工了。明天带大家参观阡易大厦以外的地方时,会带大家去到先启产业园,现在大部分的内容都搬到了那里。
不过,大批的老员工还选择坚守阡易大厦的阵地。
尤其是这间办公室,更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众人纷纷举起手机拍了起来。
连畅说着推开了门。
“刚开始连我在内一共10个技术,其他从阡易调来的职能人员不到10个。
在那个年代,这个初创团队也绝对不小了,更不用说是一个未知的行业。
所以还得感谢阡易愿意支持我们。”
听着介绍,有大胆的同学高声问道:
“连总当时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独立创业,而是接受了阡易的邀请?”
其实这个意思是问他为什么当个打工人而不是自己做老板。
虽然连畅很有名气,但他确实也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起家之时有「联系」这样的产品,选择自主创业,哪怕是接受融资,他也早就是世界有数的富豪了。
连畅也知道所有人都有这个疑问,他以前给媒体的答案是“知遇之恩”。
众人都以为是阡易的董事长救过他,所以他愿意带着想法和技术加入阡易。
但现在,当着一众高校学子的面,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其实,「联系」的创造者另有其人,我只是把他的想法实现了而已。”
全场哗然。
“难道真的像网上传的那样,其实幕后是...”
因为网上有人拆解分析过先启的这些技术和产品,从「联系」开始大家就觉得技术有些超模了。
就像是官方召集了一堆人研究出来,然后把连畅推出来的一样。
可后来被否定的原因,是连畅没有创立公司,完全属于阡易,而阡易也是不上市的私企,没有其他股东。
不过阡易这么多年来的创新确实有点过于多了,也有人猜测阡易就是官方的民间代言。
民间众说纷纭,但官方知道,阡易确实和他们没关系啊。
奚谦益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事,连畅完全没有和他报备过,于是疯狂示意连畅。
连畅对众人的反应早有预料,不顾吵闹,嘴角微微勾起。
“好的产品其实早就在那里了,在对应的时代,它的出现是个必然,只是看这个灵感上天愿意降临到谁身上罢了。”
“哦~~天选之人!”
众人反应过来,连畅既是在谦虚,又在谦虚中透露出了骄傲。
把功劳归结于时代的必然性,会把好的产品概念交给某人来实现,这是谦虚。
而骄傲的是恰巧这个时代就是他。
不过看过八卦的那些人还是认为,他此番话的意思就是在表达,技术是更高层面的“天”给的。
因为它们认为技术该发展了。
而奚谦益和陈婧杉理解他说的“天”其实是奚谦益。
连畅点到为止,转头给众人介绍起了一些别的东西。
那些新闻上有的内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他说的都是报道上没出现过的东西。
更多的是一些趣闻。
比如联系的内测报名,大家以为是相亲活动,结果后来真的变成了相亲。
第一批联系用户,有一半都是网恋成的,公司还给他们举行了集体婚礼。
之后集体婚礼也成了公司的一个传统。
边说着边带大家去了网吧。
这个场地依然保留着,设备都换上了最新款,还在营业。
休息时间来的人也不少。
接着就来到了如今的办公区。
并没有最新的项目组在了,都是些负责维护的,或者老项目组不愿意去产业园的。
程序员嘛,有电脑就能工作。
全程连畅都没有去刻画和别的公司类似的,初创时期的艰难形象,一路上氛围都比较轻松。
先启的核心和阡易最先进的内容其实都不在大厦里,今天的主要内容也是开会,因此上午参观的很快。
午餐在阡易食堂解决,饭后休息一个小时就要开始开会。
有意识的,饭前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阡易传媒。
这群学子多数是成绩优异,很少花时间在其他地方的,也就是多数并不追星。
他们对于把传媒放在最后参观感到不解。
难道是为了看俊男靓女让他们饱饱眼福?
这倒确实吸引了不少人。
再优秀也是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是以美色作为参观的收尾是不是不太合适?
所有带队老师都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就站在门口,连畅第一次对众人提出了问题:“你们觉得,未来互联网最大的风口会是什么?”
现场学生大多都积极的表现自己,众说纷云。
有觉得是以便捷生活为发展方向的,有说是为了科技创新与各种线下产业结合的。
所有的都是先进理念。
当然,这没有错,甚至很多也说到了互联网发展方向的点上。
“不错,但你们说的都是发展方向中的一支,并不是最大风口。
所谓风口,就是投资者、从业者数量达到相当程度的规模。
而最大的风口,那是个连猪都能上天的机会。”
“哈哈哈,好形象。”
哄笑过后。
“难不成是娱乐圈?”
众人都是聪明人,如今站在这里,那必然是有深意,于是有人开口问道。
“不是娱乐圈,是娱乐,是大众娱乐。”
这个答案不是连畅说出口的。
他惊喜的望向了那个声音,“继续说说看。”
“我研究过,先启的一切成功,不单是创新这么简单,而是在大众所需基础上的创新。
社交、信息获取、购物、手机、外卖,都是生活的基本。
而娱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闲暇时间最大的需求。”
在场刚刚疑惑之人都有拨开云雾之感。
学历高,本就是少数群体。
长期接触的也是这样的一圈人,容易站得高,很难往下看。
哪怕是自己所需的东西,也成为了习惯,被本能的忽略。
而先启,都是在打破习惯,或者说培养习惯。
好比短视频,一开始占据的就是大众的碎片化时间,将“有时间就刷短视频”这种意识根植在了脑海。
等车,排队,无聊了,下意识的打开刷两下成了习惯。
渐渐的,非碎片化的大段时间,娱乐就刷短视频成了潜意识,读书、影视剧、综艺也慢慢减少了份额。
于是,切片、短剧、影视速看、精读一本书等等必然出现。
习惯,这是大众所需的进一步理解,刚刚这个同学没说到,但也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