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定下了先清除西海海虏的计划。
可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真正执行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牧驻在西海的北虏不愿意返回北部草原,而明军又未做好深入西海荡平海虏的军需准备,故而,郑洛便将精力放在招抚番部上。
甘肃巡抚李廷仪,带人修缮边墙。
甘肃总兵张臣,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操练兵马。
陕西巡抚赵可怀,深入基层,侦查虏寇潜藏在汉地的谍报人员。
三边总督魏学曾,则亲自去了宁夏,弹压一意想要借道甘肃前往西海的卜失兔。
宁夏边墙外,河套之地。
三边总督魏学曾亲自披甲乘马,带领宁夏镇边军以及部分延绥镇边军,准备逼退卜失兔。
明朝边地的总督和巡抚,除极个别之外,都是知兵的。不然,朝廷也不会将他们调任边地任职。
比如指挥湟中三捷的田乐,就是因有边才而被升任陕西按察使,而后升任甘肃巡抚。
明朝培养军事型文官,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兵备道。
先授为正五品的兵备佥事。
再升从四品的兵备参议。
再升正四品的兵备副使。
再升从三品的兵备参政。
再升正三品的兵备按察使。
再升从二品的兵备布政使。
这一套下来,最起码十年的时间就出去了。
就算是一个白白净净的读书人,在军队中混了十几年,早就和当兵的一样了。
实际中,自正四品的兵备副使始,下一步,就有资格晋升巡抚了,但很少。
不要一提明朝以文驭武就如何如何,明朝以文驭武和宋朝不一样,明朝是真正存在大量知兵文官的。
明朝的兵备道制度,对明朝的军事体系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如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刘綎战死,马林败退至开原。
马林是败退,在前番交战之中,除了马林的两个儿子战死之外,开原兵备佥事潘宗颜也是战死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宁武关,总兵周遇吉战死,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随周遇吉一同战死的,还有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
在王孕懋战死,他的家人听到消息后,全家自缢殉国。
还有代替熊廷弼经略辽东、被认为不擅军事的袁应泰,那也是亲自带兵硬冲八旗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