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3章 未竟的远征(2 / 2)疯了吧!你告诉我这家公司消失了首页

行动展开得极为迅速,突击小队在不到十分钟内便控制住了实验室的核心区域。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将实验数据拷贝带走时,一名核心科学家冷笑着启动了实验室的自动销毁系统。

“你们这些无知之徒,永远无法阻止我们对永生的探索!”那名科学家疯狂地喊道,“即便今日失败,明日还会有人继续我们的研究!”

李文杰没有理会他的咆哮,而是迅速带领技术组加速数据拷贝,队员们紧急疏散被救出的实验对象。然而,就在自毁系统倒计时即将结束时,李文杰的团队不得不在匆忙中撤离,实验室在他们身后轰然倒塌,化为废墟。

---

回到基地后,团队立刻开始解读带回的实验数据。经过详细分析,他们发现“永生计划”不仅仅是延长寿命的试验,还涉及到一种名为“意识转移”的项目,即将实验对象的意识数据化,以尝试在生物体衰老时转移到新载体中。

“意识转移?”林晓彤惊愕地说道,“这不仅是对寿命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身份和意识的根本性颠覆。”

陈思琪冷静地补充:“根据实验记录,他们在意识转移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技术瓶颈,意识数据化后产生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导致实验对象的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

李文杰叹息道:“这些人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意识的复杂性。他们把人类当成实验品,而不顾意识转移可能带来的心理和情感后果。这不仅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人类本质的亵渎。”

团队意识到,“永生计划”背后的科学家们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极端的科学理念:科技至上,以人类自身为代价,试图通过极端实验实现自我超越。

---

几天后,李文杰在一场国际研讨会上公开了“永生计划”的相关数据,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科技领域的顶尖学者们聚集一堂,纷纷对这种极端实验进行谴责,同时也有人对意识转移的技术持观望态度。

会上,一位来自北美的资深神经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意识转移是否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永生’?如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延续在不同载体中,这是否就意味着超越了生命的极限?”

李文杰冷静地回答道:“意识转移的前提是人类意识能够被完整保留并重新激活,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过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极限,而忽略了伦理底线。”

然而,李文杰的话并未彻底打消在场所有人对“永生”技术的好奇和渴望。一些科学家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意识转移,认为这是人类科技的一次突破口。随着研讨会的

结束,这种争议逐渐扩散开来,引起了更多人对基因技术和意识转移的关注。

---

回到基地后,李文杰和团队展开了一次内部讨论。他深知,“永生计划”的技术并未彻底消亡,未来很可能会有其他科学家试图继续这一研究。委员会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公众和科研界的认知,确保科技的发展不会再次偏离轨道。

林晓彤提议:“文杰,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一次伦理宣导活动,聚焦于基因科技和意识技术的底线,让更多人理解科技与伦理不可分割的关系。”

陈思琪补充道:“我们也可以联合各大高校,设立科学与伦理课程,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对科技伦理的深刻认知。”

李文杰听着团队的建议,点了点头:“这将是我们的新使命。我们不仅要阻止那些极端科技的诞生,还要从根源上改变科学界对科技伦理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避免‘永生计划’的悲剧重演。”

---

几个月后,在李文杰的推动下,委员会成功启动了一场全球科技伦理宣导活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参与,伦理课程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科研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李文杰向全世界宣告:“科技的进步不应以人类尊严为代价。我们必须谨记,科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服务人类,而非统治人类。无论科技多么强大,我们都必须以人性和道德为底线,扞卫属于每一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这场演讲引起了全球的共鸣,无数人开始思考科技与人性的关系。人们逐渐意识到,在追逐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迷失在对极端技术的崇拜中。

---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伦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李文杰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宁静。尽管前方的路依然布满未知的挑战,但他们的信念愈加坚定。他们将继续守护科技发展的平衡,确保人类的未来在光明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