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自强和宋向东等人分析,当时志愿军最为明智的战术策略应当是以少量精锐部队牵制住新兴里以及柳潭里两地的敌军势力,同时集中绝大部分主力力量,全力以赴地猛攻处于战略要冲位置的下碣隅里。
因为下碣隅里不仅是整个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所在之处,更是米军的核心指挥中枢所在地。而且相较于其他两处据点而言,此处的敌军兵力部署相对较为薄弱,无疑是一个最有可能被迅速攻克并彻底消灭的关键目标。
只要能够成功夺取下碣隅里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那么被困于柳潭里的敌军也就自然而然会陷入四面楚歌、插翅难逃的绝境之中。
然而,当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新兴里的米七师战力较弱,给志愿军提供了全歼的机会。二十七军副军长詹大南在新兴里全歼米七师三十一团后,也迅速向下碣隅里转进。
二十军五十八师更是日夜兼程,克服饥饿和严寒,连续行军七八天,只为早一步赶到下碣隅里,卡住敌人的咽喉。
下碣隅里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小盆地,四周的高地如同天然的屏障,将这个小镇紧紧包围。1071高地是这个交通枢纽的制高点,也是米军和志愿军都必须争夺的战役要点。谁控制了1071高地,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米军陆战一团三营营长托马斯·里奇中校受命率领部队提前到达下碣隅里,比志愿军的穿插分队早到了一天。他深知1071高地的重要性,迅速组织部队占领了这个高地,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可以轻松抵御志愿军的进攻。
然而,志愿军二十军五十八师的战士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冒着严寒和敌人的炮火,向1071高地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他们用身体为战友铺路,用生命为部队争取进攻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中,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终于在高地的一角站稳了脚跟。
米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站在下碣隅里的指挥所内,他的眉头紧锁,目光透过窗户,凝视着远方的战场。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了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撤退。他迅速下达命令,要求部队做好撤退的准备,确保指挥与后勤中枢的安全。
陆战七团二营主力从下碣隅里出发前往柳潭里,但因为车辆不足,二营营长兰德福·罗克伍德中校及部分人员被迫滞留在下碣隅里。这一意外情况,反而增强了下碣隅里的防御力量。
同时,陆战一师师部的主要人员以及第十军军部的先遣人员也陆续到达下碣隅里,为在此地开设师、军指挥部做准备。
陆战一师第一工兵营和第十军战斗工兵营的士兵们在下碣隅里紧张地施工,修护道路,构筑军、师指挥部,修建飞机跑道。
这些工作在当时看来似乎毫无必要,但在后来的战斗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部队的撤退和坚守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