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目光如炬,他缓缓开口:“诸位爱卿,秦朝二世皇帝胡亥其人荒淫无道,听信奸臣,残害手足,终致大秦帝国土崩瓦解。此等前车之鉴,吾等当以史为镜,深思慎行。”
朱标言辞慎重:“父皇所言极是。胡亥之失,不仅在于其人品行,更在于他未能明辨忠奸,失却了为君之本。秦始皇一统六合,立下不世之功,却未能妥善安排后事,最终导致江山易主,令人痛惜。”
刘基以其深邃的智慧,分析道:“启禀陛下,胡亥之祸,实则源自权力的滥用与制衡的缺失。秦始皇虽雄才大略,但过于依赖严刑峻法,忽视了人心向背。胡亥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终致民怨沸腾,国之根基动摇。”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转向礼部尚书李善长:“善长,你有何见解?”
李善长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胡亥之败,亦在于他未能继承始皇帝的雄心壮志,反而沉溺于享乐,丧失了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左传》有云‘居安思危’,为君者,若不时刻警醒,终将自食恶果。”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又望向身边的太子:“标儿,你身为储君,当以此为戒。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你有何想法?”
朱标正色道:“儿臣以为,为君者,当首重德行,其次为能力。德行立,则能得人心。能力足,则能治国理政。”
他的眉宇间透出几分忧虑,继续说道:“父皇,胡亥行事确属乖谬,然究其根源,恐非仅赵高一人之罪。”
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显露出年轻储君应有的智慧与担当。
“始皇统一六国,功绩卓着,却未能妥善安排继统事宜,致使其子嗣被迫陷入权力争夺,终酿成惨剧。此非单一奸臣所能左右。”
刘基颔首赞同:“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始皇晚年过于自信,忽视了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国祚断送。此事足以警醒我们,治理国家需审慎选择继承人,建立稳固的政治架构,避免内讧。”
张士贵则补充道:“不仅如此,始皇对待其他子女的态度亦值得反思。除长子扶苏外,其余王子公主并未赋予相应权益与庇护,一旦主脉断裂,便无人可继。我大明虽立嫡长制,但各藩王亦需有所依仗,方能在危难时刻共赴国难。”
朱元璋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诸位见解深刻。朕深知历史教训,故尔自立国之初,便确立分封制,命诸子镇守四方。此举不仅可固边防,更可确保皇权延续,防止类似秦朝之悲重演。”
徐达拱手道:“陛下英明,此举既能加强边疆安全,又能培养诸皇子军事才能,使之成为守护江山社稷的坚实柱石。”
“不错。”朱元璋点头赞许,“朕之计划,正是要使每位藩王皆成一方诸侯,既非孤立无援,又非尾大不掉。他们需相互支持,共同抵御外患,而京都亦不会因此削弱。如此,大明方可永固。”
朱标面带微笑,继续说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钦佩不已。但如何平衡京都与地方之力,确保各藩王忠诚不贰,仍需谨慎考量。”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语气坚定:“朕已有算计。定期召藩王入京述职,密切联系感情,同时限制其军力发展规模,避免坐大。至于经济民生,中央统筹调配,保证各地均衡发展,以免滋生割据之心。”
群臣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确保大明江山稳固,万世基业长青。”
【将闾和他的俩兄弟被关在内宫,他们的罪名得单独判。二世皇帝派个使者跟将闾说:“你对皇上不忠,你懂的,该死!官府得依法办你。”将闾说:“宫里的规矩,我哪敢不守?朝堂上,我哪敢失礼?接受命令,回答问题,我哪敢说错话,怎么就说我对你不忠?给我个痛快的死法,总得让我死得明白吧!”使者说:“我只负责传话,其他的不敢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