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八章 别部三郎击临清(2 / 2)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首页

……

却李善道、郭孝恪、魏征等议定的攻新乡、共城之法,乃是李善道率领主力,长驱直入,径向新乡县城;分兵两部,一部为秦敬嗣部,攻临清关;一部为王须达部,攻共城县城。

临清关,是位处在河内郡与汲郡交界处,永济渠岸边的一座关卡。

河内郡东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名叫清水。这条河发源自北边的太行山南麓。由北向南,从新乡县城的北边数里外流过,转而向西,流入汲郡境,在汲县城南被引入永济渠中。

永济渠由汲县进入河内郡后,则是从新乡县城的南边数里外而过。

亦即,新乡县城是被夹在清水、永济渠之间。

而这个临清关,也是被夹在清水、永济渠之间,位置在新乡县城的东北处十余里外。

从汲县向新乡县城进兵的话,又有两条或者说是三条路可走。

最短距离,也最方便的路,就是走清水、永济渠之间这条路,过了临清关,就是新乡县城。

此外,亦可沿着清水的北岸,或永济渠的南岸开向新乡县城,但如果选这两条路,就不能直接抵至新乡县城下,到了新乡县城附近后,还得分别南渡清水或北过永济渠,才能至其城下。

那么,三条路,选哪一条呢?

永济渠南岸这条路,离黄河太近,不宜选。也就是剩下可选的,无非即是或过临清关,而至新乡城下;或走清水北岸,到了新乡城附近后,再渡清水而至新乡城下这两者之一了。

而又这两条路,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先就走清水北岸这条路来说,利在何处?没有关卡阻拦。弊在何处?首先,粮秣走的是永济渠,如果选择了走清水北岸,将士们可以走,粮秣怎么办?总不好把之留在临清关前。其次,清水也算是条不小的河流,如果选走这条路,到了新乡城附近后,渡河可能会遇到点麻烦。

再说选走临清关这条路,利在路近,且到了新乡城下后,不必再有渡水的麻烦;可它也有弊,弊就在这个临清关,临清关处在清水、永济渠之间,不但西边还有万虎山,并且清水、永济渠离得很近,两水相隔之最宽处也才十来里地,显然是不利於大军行动,也不利於攻打此关。

於是在反复的仔细商议过后,李善道采纳了萧裕、高曦献上的一条建议。

便是:他率主力走清河北岸,向新乡县城;分兵一路,夺取临清关。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既解决了粮秣的问题,也解决了临清关周遭不便於大军行进的问题。

并且同时,秦敬嗣如果操作得当的话,还能解决临清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问题!却此话怎讲?李善道大军行於清河北岸,势必会吸引走新乡城中守卒的注意力,临清关的守卒也可能会因此从紧张的状态,变为松了一口气的状态,秦敬嗣这时若是突袭,自然是就对他有利!

……

“两位三郎,可有夺关、克城之把握?”李善道笑问秦敬嗣、王须达。

攻魏郡此战,秦敬嗣、王须达都没参与。

秦敬嗣还好点,眼瞧到在攻魏郡此战立下功劳的萧裕、高曦、高延霸等将,在战后都得到了李善道的丰厚赏赐,王须达那是真得眼热不已!

争在秦敬嗣前,王须达起身,弯腰行礼,大声说道:“必为总管一举拔克共城!献百门陂米。”

——百门陂,是共城境内的一个陂塘,当地百姓引以溉稻田,所产之米明白香洁,异於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兵出贵乡前,将校们私下谈论这次的攻河内此战的时候,有人听说过百门陂米,笑言打下共城后,也要尝尝百门陂的米,到底多好吃。王须达却是记下了此事。

秦敬嗣也起身来,行个礼,慨然地说道:“既已郎君付此重任与俺,又得源大师之计,临清关若犹不能一战而克,俺诚是没有面目向郎君缴令!敢立军令状,必为郎君夺下临清关!”

吃过早饭,诸部拔营,继续向河内开进。

因清水、永济渠汇在汲县县城的南边,主力部队和水路的粮秣在此暂且分开。

李善道引步骑主力,沿清水北岸而行;粮船和秦敬嗣所亲率的其营之数百精锐,行永济渠上。

此到临清关,只一二十里的水路,行未到中午,粮船和秦敬嗣等已入汲郡境,将至临清关。

凉风拂面,阴云渐布,下起了零碎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