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次事件,老孙头也明白了为什么师尊把大部分经脉都存储了火灵气,原来不仅仅是为了炼丹,也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平时减少消耗,自己还是太天真了啊。师尊进入筑基期后还有一个重要尝试,就是除了丹田外,他还借助经脉中的灵压,开辟出其他四个窍穴,把灵气分开存储,进一步减少了消耗。这四个窍穴是膻中穴、气海穴、气舍穴、气穴穴,膻中穴属于任脉,用于存储金属性灵气;气海穴也属于任脉,用于存储木属性灵气;气舍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用来存储土属性灵气;气穴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用来存储水属性灵气,加上丹田存储火属性灵气,各种灵气均有去处。
老孙头比一般修士要做的事还多一件,就是打通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除了任脉、督脉有自己的循行路线和窍穴外,其余六条经脉都是由原有十二正经上的窍穴贯通后形成。任脉、督脉、冲脉三条经脉是由丹田直接分出的一条主干,向下循行,分为三条支干,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一直到达面部;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绕过头颅与任脉交于面部;冲脉从丹田分出后不久,在气街穴又分为两条支脉,分别向上下循行,上达头面,下至脚踝,与十二条正经都有联系,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从丹田出发的灵气可以很快的通过冲脉进入任何一条经脉中,十二正经的灵气也可以通过冲脉快速进入丹田。另外,冲脉还是存储气血的主要经脉,和肝、脾一起都是修士最重要的气血存储部位,身体的强化,受伤后的修复都是需要气血之力的。
带脉像腰带一样,把经过腰部的经脉串联起来,阴跷脉、阴维脉把人体前面的经脉联通,而阳跷脉、阳维脉把人体后背的经脉连接起来,这样,人体就由经脉织成了一个大网,灵气可以更快速的到达任何地方,而修士可以控制这些经脉中的灵气运行方向,经脉、络脉的打开和关闭,修炼一些术法也更快捷。
师尊选择打通十二正经后,先筑基,后打通奇经八脉也是有原因的:先打通奇经八脉用时会比较长,原本新版《五行诀》就因为需要打通的经脉太多,使修士在炼气期停留的时间过长,如果再加上奇经八脉,时间会更长,而炼气期还不算正式修仙,而且打通奇经八脉后经脉会结成网状,以练气期的操控能力估计很难筑基,控制几条管子里的灵气向一个方向运动与控制一张管子网中的灵气向一个方向运动,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如果只打通任督二脉,先不说能够联系十二正经的冲脉和任督二脉走一条通道,就算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过于粗大,由于灵压的缘故,灵气会从丹田直接流向任督二脉,因为那时丹田还没打开,体量太小,就像一个小湖,进水的是六条小溪,而出水的却是一条大河,小湖永远不能满溢。老孙头再次由衷的佩服师尊,真是太给力了。
这次打通奇经八脉比之前打通十二正经的时候要简单很多,老孙头已经进入筑基期了,体内的灵气增加了几倍,还在快速增长中,以前能充满全身的灵气进入丹田后,只化成了几滴灵液,而老孙头需要注满整个丹田,任务相当艰巨。任督二脉是人体最粗的经脉,特点就是短、粗、直。加上老孙头有打通十二经脉的经验,经脉里的灵压也增加了很多,控制灵气的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很快就打通了这两条经脉。其它六条经脉更加简单,就是打通原有窍穴之间的通道,让它们联系起来,这些通道还可以随时打开和关闭,运行一些术法时非常有用。
奇经八脉全部打通后,督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分出支脉与泥丸宫相连,这时,与泥丸宫相连的经脉就达到了全部的六条,老孙头也因为进入筑基期和建立了所有经脉与泥丸宫的联系,神识扩展到可以探查半径两千米范围,现在他坐在洞府里,附近两千米范围内经过的人和动物都逃不过他的感应。地面以下也可以感应得到,不过距离就近了很多,超过五百米就很难感应得到了。与丹田相连的经脉除了十二正经中的六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三条外,带脉也有一条分支与丹田相连,不过它来的太晚了,没起到什么作用。
全部经脉打通之后,老孙头按照师尊的做法,利用经脉里的灵压,依次冲击膻中穴、气海穴、气舍穴和气穴穴,比起丹田来,这些窍穴冲击起来比较简单,他们内部空间也比较小,和丹田没法比。膻中、气海、气舍、气穴四个窍穴中,以气海穴最大,膻中次之,气舍、气穴虽然最小,但这两个窍穴却各有左右两个,因此大小和膻中相当。老孙头打算效仿师尊,以丹田存储火灵气,这样,无论斗法还是炼丹,火灵气都有大用;小一些的气海存储木灵气,炼丹时可以作为辅助;再小一些的膻中穴因为就在两肺叶之间,与肺经联系紧密,肺属金,因此存储金灵气;气舍穴属足阳明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脾属土,存储土灵气最合适;气穴穴属足少阴肾经,存储水灵气。
能存储灵气的窍穴除丹田外,师尊只发现了四个,他又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的灵气存储窍穴,老孙头对中医可以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只能按照师尊的做法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却不知为以后修行之路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