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首次下山(1 / 2)修仙明理论首页

老孙头暗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买块表,没法计时太不方便了,原本他倒是带了手机,不过第二天就没电了,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电,电压稳不稳,最好是220伏的,自己的手机充电器也没带过来,也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卖的。原本老孙头生物钟还是有点的,一到犯困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知道又到晚上了,可是这几天修炼都是不分昼夜的,累了就休息,醒了就修炼,原本的生物钟已经被打破了。

继续修炼,当灵气充满足阳明胃经以后,老孙头开始尝试胃经在头部的一个窍穴——头维穴打通一条分支,这是一条与脑相连的络脉。师尊曾经介绍过,络脉是比经脉细一些的脉络,练气期一般不会去打通,因为炼气期修炼的灵气太少了,而且在全部经脉都打通前,灵气也无法循环起来,只能在经脉里暂时存储,甚至不修炼的时候经脉里的灵气还会慢慢减少,根本没有多余的灵气去打通络脉。但这条络脉却有点不同,它经头维穴入络脑,与脑正中的泥丸宫相连,而泥丸宫是神识的居所!师尊认为灵气能滋养神识,使神识更加强大,所以这条络脉需要提前打通。

老孙头对中医不能说一无所知吧,只能说完全不懂,虽然不太明白师尊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觉得很厉害,至少他看明白了一句话——打通络脉,加强神识。老孙头控制着灵气在头维穴转悠,这冲一下,那冲一下,很快,一条细一些的络脉被老孙头找到了。他并没有着急,控制着灵气慢慢探入这条络脉,非常小心,非常谨慎,因为这是一条深入大脑的络脉,老孙头的脉络又脆弱的可怕,感觉就像一卷糯米纸,如果把这条络脉弄破了,他觉得他会原地去世。老孙头小心翼翼的推动灵气运行,一边往络脉深处行进,一边让灵气慢慢渗入络脉壁来加强这条络脉。

终于,灵气到达一个类似窍穴的位置,这里比普通的窍穴大得多,像是由两个多半球组装在一起的倒置桃子,络脉到了这里也不是直接深入内部,而是像藤一样缠绕在那个“桃子”上。这时候,老孙头感觉头脑一阵清醒,像大夏天快中暑时喝了一大碗凉水,又像发烧快烧晕过去时吃了一片强力退烧药,爽的不要不要的。

老孙头心里好激动,他觉得自己又行了,马上控制神识从脑门的印堂穴探出身体,果然,神识可以离体了!“哈哈哈……嘎……”还没笑几声老孙头就止住了笑,他发现自己的神识只离体一拳远,连一巴掌都不到,这要是去炼丹,以前是铁板鱿鱼,现在是烤羊肉串,还是不行啊。老孙头不死心,闭上眼再测试一次:探出神识,把手掌慢慢靠近脑门,直到神识能探查到掌纹,测量一下距离——比刚才还短了一些,都不到一拳了,老孙头差点掀桌子。

平复了一下心情,老孙头觉得自己应该冷静下来,师尊修炼的时候都是无喜无悲,自己这里大喜大悲,这样下去还修什么仙,求什么长生,估计没几天就情绪波动剧烈引发脑出血猝死了。想想也可以理解,刚刚练气三层的自己,用一条细小的络脉滋养了一下神识,神识长这么大没被滋养过,这次滋养果然让神识长大了一些,从脑门上探出头来看看这个新奇的世界,“哈哈~”果然没什么好看的,因为走不远,什么也看不到,神识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啊。

既然神识还不能用,那就先不去炼丹了,老孙头其实对炼丹很感兴趣,极想去尝试一下。不只是炼丹,那本《阵法正宗》他也很感兴趣,那些弯弯曲曲的阵纹,他总是觉得像自己以前玩的电路板。

休息了一会儿,老孙头打算接着修炼足太阴脾经这条经脉,练气期因为经脉前后相连,除了通过窍穴时需要小心,不能把窍穴破坏外,没有明显难过的关口,因此各层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经脉中存储的灵气量有些许不同。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内侧隐白穴,与上一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只隔着一个脚趾,这条经脉沿着大腿内侧向上,经过腹部回到胸部,止于胸侧壁的大包穴。共有窍穴21个,左右两侧合计42个。

师尊在书中提起过,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强健的根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人们所食用的五谷杂粮、禽蛋肉奶,都会经过脾经转化为气血充养全身。老孙头也觉得全身肌肉都暖暖的,很舒服,臂膀和大腿也有力了很多,别看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他觉得现在他一拳能干翻一个70岁的老头,如果是老太太,他能打两个。

其实按照老版《五行诀》的修炼路线,老孙头这时应该算已经打通了全身经脉,已经达到了练气十层,经脉循行已经从胸到手,从手到头,从头到脚,又从脚回到了胸。双侧手臂,双侧大腿,头部和躯干已经都有经脉循行了。师尊听说过,曾经有人一天打通全身经脉,冲击筑基期,堪称修仙奇才。老孙头也在心里赞叹:真是厉害。但并没有羡慕,继续修炼他的师尊改进版《五行诀》,修炼之余,继续拜读师尊著作。

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老孙头又依次打通了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修炼的生活枯燥而又充实,老孙头不知道具体过了多少天,只记得他一共吃了10颗辟谷丹,算来应该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师尊提起他修炼到练气十二层用了十天时间,这还是因为他第一次尝试修改过的功法,没有经验。老孙头觉得自己实在是给师尊丢脸了,别人家徒弟青出于蓝胜于蓝,到了自己这里是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