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4章 募兵与指点(2 / 2)明末:大周太祖首页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之战,志愿军多数出身于工农之家。打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始终无法越过三八线,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前世有许多人看不起农民,不是这样瞧不起,就是各种各样的贬低。却不知道农民种了多少的粮食,养活了多少人,更不知道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于国家的数次贡献。

募兵过程很顺利,短短十余日,招募的兵员便已经超过了预期。这源于刘卓施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此外,刘卓还多次派人前往各县查看政令的落实情况,加之情报处的及时反馈,山东省的发展总体还算不错。

此次共计招募了两万余人,将表现优异者分派城防营与火枪营后,刘卓才命人着手训练后备役。

在离开济南城的这段时间,刘卓打算在济南留下万人。就算朝廷派出大军,凭借城内的兵力与火器,抵挡两月完全没问题,甚至扛的时间会更长。

虽然新募两万多的士兵增加许多的开支,但对日益庞大的商行来说,也只是有些压力,算不上什么伤筋动骨。

火器所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对各种火器的改进也在加快。火炮、燧发枪等火器的威力、精度、距离也有了显着增长。

此次对战后金,刘卓决心拿出全部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消灭后金大军。从而预防辽西军在侧翼偷袭,还可以尽快返回援济南。

如今,后金大军的人数还有不少,战力犹在。皇太极即位以来,施行的政策极大缓和了汉人百姓与女真的矛盾。而且,还多次对西边的林丹汗动手,拉拢了不少的蒙古部落,实力有所增强。

据潜入后金境内的探子回报,皇太极这两年来,还在境内大肆招收可以制造火炮的工匠。造了数十门的火炮,尽管威力、射程不如红夷炮,也足以令皇太极欣慰了。

就在刘卓筹谋辽东战事的时候,崔世英等人从兖州府返回了济南巡抚衙门。

“大人,属下崔世英此去青州,途经多县,并在安丘赈灾。且已将书信亲手递交兖州知府,不知大人还有何吩咐?”崔世英神情凝重,正色道。

“有什么感受?”刘卓淡然道。

“百姓太苦,生活太艰辛,饿死、冻死的大有人在。而士绅官僚、地主豪商等骄奢淫逸,夜夜笙歌,挥霍无度。”崔世英一副垂头丧气的表情,不由感叹道。

“那你觉得你可以改变如今的现状吗?”刘卓追问道。

“不能。”崔世英有气无力,唉声叹气道。

“既然做不到,就不要想那些超出能力之外的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连这道理都不懂吗?”刘卓冷哼一声,脸一沉,叱责道。

“属下才疏学浅,资质愚钝,让大人失望了。”崔世英有些心灰意冷。

“我有什么可失望的?不过就是再招一个幕僚而已。而你,从此之后就彻底成为一个废人。”

“海刚峰与张太岳二人,你觉得他们谁对于大明朝的贡献大?”刘卓面无表情,一字一句道。

“海瑞海大人为官一生,做到了为官不谋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其身体力行,所为尽皆为了百姓,是我大明朝万千官员之楷模。”

“张居正张阁老担任首辅期间,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吏治上采取考成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种种作为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使得大明朝国力强盛。”

“两位大人各有可取之处,至于谁对于我朝的贡献更大,属下不敢轻易做出判断。”崔世英缓缓抬头,有些为难的说道。

“你刚才所述并没有什么错处。海瑞海大人做到了自己当初为官时的初心,《兴国八议》、《治安疏》等,也都是为了革除朝局积弊,为了百姓生活安定。”

“海瑞看到了朝廷与官员存在的问题,看到了百姓的生活艰辛。所以他上奏疏,痛斥朝局时弊,试图用个人的力量来让皇帝与百官重视。他日后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有了海青天的美誉。”

“至于张居正张阁老,不仅是个神童,而且志向高远。江陵三年的田园生活,使得他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意志坚如磐石,剩下的就是付诸行动。”

“隆庆六年,张居正终于走到了首辅的位置。这一年,他四十八岁。对于他而言,权力只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工具,他要做的是可以造福天下万民的臣子,是实现中兴的肱骨之臣。”

“随后的十多年里,张居正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抱负。无论是在吏治上,亦或者军事和财政,张居正都有自己的主张。”

“尽管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却始终没改变明朝的财政、赋税制度。但这并妨碍张居正为大明朝做出的贡献。”

“你有一颗怜悯之心,是好事。但是,想要立马就改变这官场的现状,改善百姓的生活,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你来说,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才是当务之急。”

“慢慢来吧,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刘卓娓娓道来,似笑非笑的望着眼前的崔世英。

(部分内容参考网络与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