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8章 直逼幽州(1 / 2)哥在大唐挂了名首页

长孙无忌行事向来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他直接调给刘欣一千人马。然而,这并非出于他的大方。

而是对刘欣等人的一种轻视,即便给他们这些年轻将领一千兵马,刘欣也不可能在战场上有什么作为。

首先,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这一千人马与叛军的数量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

叛军动辄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兵力,如同汹涌的波涛,而这区区一千人,即便是投入战场,也不过是投石入海,难以激起一丝浪花。长孙无忌深知,仅凭这些人马去平叛,无疑是痴人说梦。

其次,长孙无忌心中另有一番算计。他让刘欣等人先行出发,实则是让他们充当大军的前哨,去前方探听消息,为大军的后续行动搜集情报,铺平道路。

这样的安排,既能让刘欣等人有所作为,又能确保大军行动的顺利进行,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长孙无忌在心底里还是将刘欣、程处默等人视为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

他认为,刘欣等人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好奇和冲动,想要到战场上混个军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对于这样的举动,长孙无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不屑一顾。

然而,这正是刘欣所期望的效果。他深知,这一千人马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完成他心中的计划。

一千骑兵,机动灵活,如同战场上的幽灵,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奇兵制胜的作用。

刘欣对此充满信心,他甚至觉得,这次平叛,他们很有可能立下头功,成为大军中的佼佼者。

刘欣带着这一千骑兵离开了校场,程处默、李崇义等人一脸茫然,纷纷向他提出疑问:“我们不是要去平叛吗?为什么不跟大军一起行动?”

“是啊,我们这点人,能干什么?到了战场上,还不够叛军塞牙缝的。”“这简直就是去送死啊!”

面对众人的质疑,刘欣微微一笑,解释道:“我们并不直接参战,而是作为一支奇兵的存在。这一千兵马,只要用得巧妙,说不定就能立下大功。”

众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刘欣的决定。他们带着大军直奔长安城北门而去,刚一出北门,就看到路边停着几辆马车,正是平安侯府送来军粮。

出发前,刘欣特意叮嘱大家要多带些马匹的草料,而人的食物则尽量少带。

起初,大家都有些不解,但看到这几辆马车满载的军粮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欣早已做好了周全的准备。

这些军粮不仅便于携带,而且能量高、营养丰富,非常适合作为骑兵的干粮。

分发干粮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几辆马车上的军粮就被分发完毕。随后,大家没有片刻停留,直奔幽州而去。

长安到幽州的距离很远,足足有两千多里。即便是日夜兼程,估计也要两三天才能到达。而大军由于人数众多、行动缓慢,需要的时间自然更长。

为了保持队伍的战斗力,刘欣尽可能避免晚上行军。他深知,只有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经过三天的急行军,刘欣他们终于来到了幽州的外围。此时的幽州城已经陷入了戒严状态,城门紧闭,禁止出入。

局势尚未恶化至无法挽回的境地。李艺的叛变,其波及范围目前仅限于幽州及其周边区域,尚未造成大规模动荡。

李艺并未采取激进策略,大肆攻城掠地,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不难洞悉。尽管幽州作为李艺的根基所在,同时也是抵御突厥入侵的最前线,这里的士兵对于背叛大唐并无太大热情。

因此,李艺选择固守幽州城,同时心中已有两手准备:若能成功将幽州从大唐版图中割裂出去,他便能成为一方割据的“土皇帝”;若此路不通,他尚有退路可循——那便是逃往突厥境内。

这一想法从表面看似乎无懈可击,考虑到了大唐国力目前尚未恢复,不足以深入突厥腹地作战。

一旦李艺成功逃入突厥,凭借其智谋与才能,在突厥谋求生存并非难事。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心,尤其是麾下军士的人心。

李艺未曾料到,他的士兵们并不愿意背弃故土与亲人,这份对家园的依恋与忠诚,将成为他造反计划中的最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