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与此同时,张献忠也在深思熟虑,寻找出路。他深知,留在云阳迟早会被杨嗣昌调派大军剿灭。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张献忠必须找到下一个可以转移的地方。然而,选择何处却并非易事。
张献忠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围坐在简陋的营帐中,气氛凝重。他沉声道:“诸位,如今形势严峻,杨嗣昌已经在调集大军,我们留在云阳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转移,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谋士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建议向西进入四川,有的提议北上陕西。张献忠仔细听着,心中权衡利弊。最终,他决定先试探一下陕西和四川的虚实,再做进一步的决策。
“传令下去,”张献忠说道,“选派精锐部队,分别向陕西和四川方向试探。我们要摸清敌人的实力,以便做出最佳的选择。”
几天后,张献忠的部队开始行动。他们先是悄悄向陕西方向进发,试图突破郑崇俭的防线。然而,郑崇俭早已得到消息,严阵以待。张献忠的部队刚一接近,便遭到了郑崇俭派出的精锐骑兵的迎头痛击。双方激战数日,张献忠的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不甘心失败的张献忠,又将目光投向了四川。他派遣另一支精锐部队,沿着山间小道,秘密潜入四川境内。然而,郑崇俭的耳目遍布四方,很快便发现了这一动向。郑崇俭迅速调兵遣将,再次将张献忠的部队堵截在半路。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张献忠的部队再次遭受重创,不得不退回云阳。
张献忠得知两次试探均告失败,心中不禁怒火中烧。他明白,郑崇俭的防守异常严密,想要轻易突破绝非易事。然而,时间不等人,杨嗣昌的大军正在步步逼近,张献忠必须尽快找到一条生路。
就在张献忠焦躁不安之际,他收到了罗汝才和李自成在南边制造大新闻的消息。罗汝才和李自成的联合作战,吸引了大量官军的注意力,使得张献忠暂时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张献忠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心中有了新的打算。“罗汝才和李自成的行动,或许能为我们争取一些时间。”他对谋士们说道,“但我们也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转移地点。否则,一旦杨嗣昌的大军赶到,我们将无处可逃。”
谋士们纷纷点头,纷纷表示赞同。张献忠再次下令,要求部队加强警戒,同时派人继续探查周边地区的虚实,寻找最佳的转移路线。
---
张献忠近来苦恼至极,整日愁眉不展。他的部队接连受挫,不仅在陕西和四川的试探行动中屡屡失败,而且内部也开始出现不稳定迹象。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他经常拿自己心爱的干儿子出气。每次战事不利,张献忠就会将满腔怒火倾泻在干儿子身上,不是言语上的责骂,就是拳脚相加。
干儿子们原本对张献忠忠心耿耿,但长期的虐待让他们逐渐失去了耐心。终于有一天,几个干儿子趁着夜色,带着亲信悄悄逃离了营地。他们不敢直接投奔官军,而是选择了隐匿起来,观察局势变化。
然而,这些逃兵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张献忠的视线之外。其中一人在逃亡途中,无意中遇到了杨嗣昌的密探。密探得知张献忠内部动荡的消息后,立即上报给杨嗣昌。杨嗣忠听闻此消息,心中暗喜,他深知这是削弱张献忠势力的好机会。
“贺人龙真是个良将呀,为什么他在郑崇俭麾下,不在我这里啊?”杨嗣昌感叹道,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神情。贺人龙在郑崇俭手下屡建奇功,多次挫败张献忠的试探行动,这让杨嗣昌既敬佩又羡慕。
杨嗣昌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左良玉,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左良玉一直是杨嗣昌手下的将领,但他对杨嗣昌的命令总是推托,态度冷淡。杨嗣昌对左良玉的不满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处置他。
“左将军,”杨嗣昌语气平和地说道,“你一直是我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最近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左良玉心中一紧,连忙躬身答道:“大人,属下只是有些家事缠身,绝无二心。”
杨嗣昌微微一笑,眼神中却透出一丝阴冷:“我听说贺人龙在郑崇俭麾下表现极为出色,你是否觉得有些眼红?”
左良玉心中一凛,连忙否认:“大人,属下怎敢有此想法?贺人龙确实是个难得的良将,但属下也愿意效忠大人,为朝廷效力。”
杨嗣昌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既然如此,我有一个任务交给你。你去联络贺人龙,告诉他我有意招揽他。如果他愿意归顺,我会重重有赏。”
左良玉心中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杨嗣昌的命令,只得勉强答应下来:“属下明白了,一定不负大人所托。”
杨嗣昌看着左良玉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心中盘算着,如果左良玉真的能说服贺人龙归顺,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如果左良玉敷衍了事或者背叛,那么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
---
杨嗣昌在得知张献忠内部动荡的消息后,立刻派遣心腹密使前往贺人龙的驻地。密使带去了杨嗣昌的亲笔书信,信中写道:“皇上有一颗平贼将军印,谁能灭了张献忠就给谁。得到这颗印,便可权力比肩提督,如同当年在山西剿贼的曹文诏一样,能够统率各路援军。”
贺人龙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他深知,这不仅是杨嗣昌对他的信任,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贺人龙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他一直渴望更大的权势和荣誉。如今,杨嗣昌的许诺让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
“杨嗣昌许诺我当平贼将军!”贺人龙逢人便说,声音中充满了激动和自信。他开始积极筹备,调动手下的精锐部队,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不久后,贺人龙来到郑崇俭的营帐,请战道:“郑大人,杨嗣昌大人许诺我当平贼将军,只要能灭了张献忠。恳请大人让我带领陕西三边军队,配合川兵,共同击溃张献忠的探营部队。”
郑崇俭听后,眉头微皱,但见贺人龙一脸坚定,便点头同意:“好,你去吧。但务必小心,张献忠的部队虽然内部分裂,但仍不可小觑。”
贺人龙领命后,立即率领陕西三边军队出发。他沿途严明军纪,确保士兵士气高昂。到达预定地点后,贺人龙迅速与川兵会合,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张献忠的探营部队由惠登相率领,与罗汝才合营,正准备向四川方向发起新一轮的试探。贺人龙得知这一情报后,决定采取突袭战术,一举摧毁敌人的士气。
夜幕降临,贺人龙指挥部队悄悄接近敌营。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从侧翼包抄,切断敌人的退路。与此同时,川兵从正面发起猛攻,两面夹击,打得惠登相措手不及。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在贺人龙的指挥下,陕西三边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最终,在一轮又一轮的冲锋中,惠登相的部队逐渐溃败,被迫撤退。
贺人龙乘胜追击,一路追杀,直到敌人彻底溃散。此役大获全胜,不仅重创了张献忠的探营部队,还极大地提升了贺人龙的声望。
回到营中,贺人龙兴奋地对部下们说:“我们成功了!杨嗣昌大人许诺的平贼将军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贺人龙的胜利不仅得到了郑崇俭的赞赏,也引起了杨嗣昌的高度关注。杨嗣昌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步棋已经初见成效。通过激发贺人龙的斗志,不仅削弱了张献忠的力量,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位得力的盟友。
---
惠登相在遭受贺人龙的重创后,急忙向张献忠求援。张献忠得知惠登相的困境后,立即派出一队精锐骑兵前去接应。然而,贺人龙早已料到张献忠会有此举动,提前做好了准备。
当张献忠的援军抵达时,贺人龙指挥陕西三边军队和川兵布下了严密的防线。他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等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张献忠的援军刚一出现,贺人龙便下令发动攻击。精锐骑兵在狭窄的山道上难以施展,很快被贺人龙的部队围困。
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贺人龙的军队士气高昂,攻势如潮。最终,张献忠的援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惠登相见援军无望,只好带领残部继续逃亡。
就在张献忠的援军撤退后不久,贺人龙得知惠登相在附近有三个重要的据点。他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这些据点。贺人龙亲自率领一支精兵,连夜奔袭,迅速攻破了第一个寨子。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转战第二个和第三个寨子,凭借出色的指挥和士气,连续攻克了这三个据点。
消息传回杨嗣昌的营地,杨嗣昌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他立即召见贺人龙,满脸笑容地说道:“贺将军,你真是不负所托!只要你继续这样卖力,平贼将军印就是你的!”
贺人龙听到杨嗣昌的话,心中更是激动不已。他拱手答道:“多谢大人厚爱,末将定当再接再厉,早日平定叛乱,不负大人期望!”
然而,这一切却被左良玉看在眼里,气得他七窍生烟。左良玉原本以为平贼将军印是杨嗣昌许诺给自己的,甚至为此丢失了自己的印信。如今看到贺人龙步步高升,左良玉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
左良玉回到自己的营帐,气愤地摔碎了手中的茶杯,咬牙切齿地说道:“当初都说杨嗣昌是当代秦桧,我一直觉得他还挺能干的,不至于当个奸臣,现在一看这就是个锤子。真气死爷爷了!”
左良玉决定不再理会杨嗣昌,他下令部下不得与杨嗣昌有任何接触。从此,左良玉与杨嗣昌的关系彻底破裂,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杨嗣昌虽然察觉到了左良玉的不满,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只要贺人龙能够继续立功,平贼将军印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他更加坚定了对贺人龙的支持,不断勉励他再创佳绩。
贺人龙则在杨嗣昌的鼓励下,士气高涨,继续率领陕西三边军队和川兵,向张献忠的势力发起猛烈进攻。一时间,战场上风起云涌,局势愈发紧张。
---
杨嗣昌接连几次下达军令,要求左良玉出兵攻打农民军,但左良玉却采取了一种敷衍的态度。每次接到军令,左良玉只是派遣几名部将,让他们去找农民军的边缘地带,随便割些无关紧要的人头回来交差。他自己则躺在军营里,装作生病,拒绝出战。
左良玉的营帐内,烛光摇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左良玉躺在床上,目光空洞地望着帐篷顶,心中充满了怨恨和无奈。他心想:“杨嗣昌这老狐狸,明明知道我有功于朝廷,却为了讨好皇上,把平贼将军印许诺给了贺人龙。我岂能受此屈辱?”
左良玉的亲信将领们站在一旁,面露担忧。一名将领低声说道:“将军,这样敷衍下去也不是办法,杨嗣昌迟早会发现真相,到时候恐怕会对我们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