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世今生之南宋李延年(一)(2 / 2)前世今生的故事首页

而在南方,有一个名叫苏悦菲的女子,正值芳龄15岁。就在这一年,蒙古人显露出了他们的狼子野心。在灭掉金国之后,他们背信弃义,迅速将矛头对准了宋朝将士。他们将联军将士围困于东埔山一带,然后用火攻的残忍手段,将入城灭金的将士全部烧死。那位鼎鼎大名的苏定山,也不幸在其中。

这一场战争,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彻底改变了苏悦菲的命运,也同样改变了温迪罕格丹的命运。仿佛是命运的丝线在冥冥之中牵引着,这两个命运悲苦的人,在未来的峥嵘岁月里,将会走上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道路。

在那场血腥的屠杀中,已经沦为街头乞丐的温迪罕格丹也面临着生命危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苏定山心生怜悯,将他保护了起来。而此时的金国都城开封,以及陪都蔡州,都遭受了自靖康之耻以来最为惨烈的屠杀。

南宋朝廷将深埋了100多年的靖康之恨,加倍地偿还给了金国人。宋蒙联军在开封蔡州等地肆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黄河水面之上,尽是漂浮的尸体,血水将奔涌的洪流染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整个场景惨不忍睹,犹如人间炼狱。

牛帅老人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地说道:“这个我最清楚,简直是人间炼狱。”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宋蒙之争正式拉开了残酷的序幕。连年的战乱,如同恶魔的诅咒,笼罩着天下百姓,让他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14岁的温迪罕格丹,随着逃难的百姓一路南下。相较于蒙古人,宋朝军民对待百姓相对显得慈悲一些。蒙古人简直如同疯狂的野兽,见人就杀,无论打到哪里,都要用屠城来震慑百姓,妄图显摆蒙古种族的高贵。

年幼的温迪罕格丹在这艰难的逃难途中,幸运地被一个李姓汉族人收养。从此,他改名为李延年,而这个名字,在未来的抗蒙战争中,将成为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响当当的名号,代表着一位骁勇善战的战将。

这时候,黄大仙又来考大家了,他笑着问道:“大家知道这个温迪罕格丹的汉族名字叫什么吗?”

直播间里认真听讲的家人们纷纷直言不讳地说道:“李延年。”

黄大仙满意地回答:“对的,就是李延年。”

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骑兵如黑色的风暴,一路南下,直逼西南要塞利州。

利州,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广元,在蒙古骑兵的猛烈攻击下,城破之后,蒙古人再次大开杀戒。李延年的养父一家不幸被蒙古鞑靼杀害,这更加深了李延年对蒙古人如海一样深的仇恨。而此时此刻,成都府的郑文轩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远在西南大凉山的泽木阿娜,也即将面临着家破人亡,被族人轮番糟践的悲惨命运;张谋士也在赶往西南的途中,等待着与王照的邂逅。

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大难不死的李延年从广元逃了出来。他一路历经艰辛,南下抵达酉阳,加入了当时在民间刚刚兴起的抗元组织。这个组织在不久之后被孙良收编,李延年也随之加入了由孙良统领的西南抗元义军。

淳祐四年(1244年),李延年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他带领一支百人的义军,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晚,趁着夜色悄悄地偷袭了蒙古军队驻扎在钓鱼城下的营地。

在这场突袭战中,李延年崭露头角,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作战能力。他率领着这一百人的队伍,如猛虎入羊群般,在敌营中奋勇杀敌。他们以少胜多,斩杀蒙古敌将一人,歼灭蒙古骑兵476人。在撤退之时,他们还烧毁了蒙古军大批粮草,顺手牵羊带走了193匹马。这一场战斗,大大缓解了死守钓鱼城的宋朝将士的压力。

消息传到了张俊耳中,这位千古名将听后大为惊叹。他对手下一众将军赞叹道:“此人熊胆虎威,以百人之力,如入无人之地,奸敌寇夺粮草,助我大宋军威,可比赵子龙于万军之中救阿斗。诸位都是大众的虎将,但凭今日一事,诸位有愧于这一身戎装。”

可想而知,当时的李延年这一战对整个钓鱼城乃至整个西南的战局影响,到底有多么重大。虽然歼敌只有几百人,但是从战略意义上讲,这是一次极大的胜利。它对整个宋朝特别是西南一带的抗元局势,起到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大大地鼓舞了抗敌的士气。这场战役的意义,不亚于八路军在华北的第一战——平型关大捷。

这一战之后,李延年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自身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抗元救国的千秋伟业当中,他于淳祐五年(1245年),辞别了这支民间义军,孤身前往钟南山拜师学艺。这一去,便是数年的时光。

在钟南山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武艺和兵法,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待他学成归来,再次踏入巴蜀之时,郑文轩已经成为了孙良部下的一名骁勇战将。张谋士已经在西南的宋军中,担任军中执掌多年。而王照也因为不甘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兵角色,而当起了逃兵,选择南下金陵寻找救国抗元的道路。

李延年的归来,又将为这动荡的局势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他又将如何在这乱世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