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种数据,意味着他所负责测试的汝瓷兽首小枕,和宝岛故宫里那21件流传有序的正品汝窑,在科学上是一种物质。
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北宋灭亡,距今已有差不多九百年,
几百年的时间,沧海桑田,
原本的釉料也好,胎土也罢,要么失传了、不知道在哪里挖,要么就被后世那些仿制汝窑的匠人给挖的一干二净,
到现在,他基本上就没见过哪一家的仿汝,在物质成分分析上能和传世汝窑【无显著性差异】的。
小方窑这种头部精品都有10%
这个差距,就算神仙下凡也难以抹平。
郑教授也是深吸了几口大气,才慢慢平复好心情的。
“简直就是妖怪!”
他一手在无意识的敲着书桌,一手向西装内袋伸了进去,想掏根烟出来,却发现烟盒里的烟早已经抽完。
没辙,只能深吸一口气,权当抽了,可是他还是有些搞不明白:
“这帮人是在哪里搞出来的胎土和釉料?TM石头里蹦出来的么?”
他想了半天都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索性也就不想了,拿起鼠标点开了下一个文件:【样品a**的光学显微镜扫描报告】
“总不能什么东西都这么逆天吧?”
“我就不信他们还能把工艺100%复刻出来!”
和靠感觉的烧窑匠人不一样,作为研究者,他们对汝窑的工艺有个量化一些的评判标准。
那就是“显微摄影”。
由于釉质在未定型之前是流动的,高温会导致釉料内出现气泡,
那么不同的温度、湿度、加热时长或者冷热转换,都会导致气泡的大小、分布以及形态出现差异。
例如温度烧高了,有些气泡就会破损,而周围釉质流动的速度是有限的,那么就会在显微镜下显示出不完整的的气泡。
而且就算是正常的气泡,在温度高的时候也会出现形态的不同,大大小小的不会那么均衡。
这就像烧水一样,大火滚水气泡又大又杂,翻滚不停,和小火那绵绵密密,均衡有秩的气泡能形成显著的差别。
根据以往的研究,明清的仿汝,在气泡上就比宋朝的正品更为均衡,大小更加一致。
除此之外,还有因为降温时降温速率不一致导致的开片变化
以及火力不同导致气泡周围的流动纹理不同。
所以,将这些差异汇总在一起,便能确认两者的工艺是否有区别。
而现在的郑教授,正颤抖着手,将页面向下滑动了下去。
和之前的两份报告不同,这份报告不算很长,他稍稍用力就拖到了自己想要看的位置。
里面是这次的兽首小枕釉面图片,以及和传世汝窑图片的对比。
郑教授一看这几张图片,就觉得一股凉气从后尾闾直冲天灵盖。
“怎么可能?!!!”
这几张图片的对比,兽首小枕方面,除了没有什么氧化和磨损痕迹以外。
釉面下气泡的大小,形状,分布,气泡旁的流纹,还有气泡外层的乳白状圈痕,和传世汝窑几乎就是如出一辙。
从直观感受上来讲,也就是一个发黄发灰一点,一个没有,
这点区别,别说ps,就是用手机给小枕的照片加个滤镜都能抹平。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对郑教授这么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讲,实在是有些过于聊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