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高帝四年,淮阴县境内,平安村。
此时的平安村里,村民们围着一位杵着拐杖的佝偻老者,那老者正是平安村村长。
老村长见人到齐了,便缓缓开口道:
“乡亲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个好消息。”
村民们顿时开始窃窃私语,说得很是热闹,直到老村长用力杵了下拐杖才安静下来。
“第一,就是当今圣上下诏,将赋税由五税一改为十五税一。大伙儿终于能吃口饱饭啦。”
“第二,就是我们淮阴县,出了一个大人物——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皇帝一高兴啊,就免去了两年的杂税。我们可要好好感谢楚王大人啊。”
“好啊!当今陛下真是圣明啊,往后有好日子过了!”
“这下终于不用饿肚子了!皇帝真是好人啊!”
“哇,原来楚王大人是我们淮阴人啊,真好真好。”
众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听。
人群最外围,一位面容姣好的妇人和一位高瘦少年端端站着,静静倾听老村长说话。尽管妇人身着朴素的布衣,但她的衣裳尤为干净。
听到交的粮少了时,妇人就微微颔首,很是优雅,只不过在听到“韩信”的时候,她不自觉怔了一下。
忽然,妇人旁边的少年双头抱住了头,眼神十分痛苦。
“嘶……呃……我的头好痛……”
少年痛苦的哀嚎惊动了周围的村民,使得他们纷纷寻声而来。
就在少年旁边的妇人眼神里忽然添了些慌乱,便赶忙用她那双白净而略有褶皱的纤手将他扶起。
“仪儿,你怎么了?!是不舒服了吗?”
妇人说话的声音稍微有些颤抖,显然是有些慌了。
“呃呃……这是在哪里?”
少年捂着头,表情痛苦,不多时便扑哧一声栽倒在了妇人的怀里,昏死了过去。
村民们听闻发生了意外,赶忙上前查看。所幸少年呼出的热气说明了他还活着,这才让众人松了口气。
张村长也发现了晕倒的“仪儿”,便不假思索道:
“周氏,先让一个人将仪儿抬回去吧……还有老孙,劳烦你跟着去看一下,看看仪儿得了什么病。”
说着张村长对着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老者拱了拱手。
闻言,众人皆点头称是,然后一名壮硕的汉子便将少年背起。而那姓孙的老者,也跟着去了——他是平安村唯一的铃医。
周氏的家在村子南边四五里处,倒也不远,不一会就到了。
周氏家算不上殷实,但在平安村已经很不错了。不大不小的几间房,干净的院子,挂在绳子上的几串肉,虽然这些与富贵搭不上边,不过在这个刚饱受了战乱的平安村中,显得难能可贵。
老杨将少年放到床榻上后便挥手离开了。而老孙便开始为少年诊断。
诊着诊着,老孙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周氏看到后十分害怕。
“孙老,我家仪儿怎么样了……不会是害了什么病吧?”
周氏小心翼翼地问道,而老孙却摆了摆手道:
“非也,仪儿的脉象非常平稳,他身上什么病都没有!就连之前的痨病都没有了!”
“孙老,此话可当真否?我儿的病真的好了?”周氏将信将疑。
孙老认真点了点头,又道:
“仪儿应该是因为体虚昏倒的,先让他休息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