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日书简(1 / 2)哑舍零:守株待兔首页

【阳日,百事顺成。邦郡得年,小夫四成。以蔡,上下群神乡之,乃盈志。】

高泉宫

“留神!留神!这彩漆凤鹿木雕座屏可精贵得很!仔细着点!”

“那张黑漆朱绘云纹案几去放到大公子的寝殿!”

“这些书简都先搬到偏殿,那里以后就作为藏书室!”

顾存站在高泉宫大门内的广场上,中气十足地指挥着内侍和婢女搬运着东西。

因着大公子扶苏年龄渐长,不便于长居在咸阳宫。秦王政给了他恩典,让他自行选择宫殿,扶苏就选了这座高泉宫。

高泉宫是紧邻咸阳宫的一处宫殿,占地并不大,但给大公子居住是足够了。这处宫殿是秦宣太后时期建造的,虽比不上隔壁咸阳宫的气势恢宏巍峨壮丽,但也别有一番精巧雅致。因依山而建,又引入了一汪清泉从高处潺潺流过,故名为之高泉宫。如若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登上高泉宫最高的殿堂极目远眺,便可在东北处遥遥看到那滚滚而过的渭水,令人心旷神怡。

顾存十分喜欢这里,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在这座高泉宫里,一切俗务都是他说的算,再也不用看宫中各处管事的脸色行事了。

不过扬眉吐气的顾存也只是得意了片刻,看着乱糟糟的广场,便立刻被打回了原型。实际上凡事都需要他做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刚刚搬进来,杂务繁多,看着这一地纷乱的家具,更是令他头疼。

“你们把这些搬进去,各殿先随意布置着。”来日方长,要是真仔细布置,小半个月都搞不定。先把这乱摊子收拾了,以后再慢慢调整吧。

顾存抬头看了眼天色,连忙又赶去了庖厨。

离真正的吃饭时间还有段距离,顾存检查了一下今晚的菜单,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从庖厨亲自端了甜粥和糕点,准备让大公子先垫垫肚子。

太阳已经慢慢西落,顾存一走进书房,就感觉到房内光线明显太过于昏暗。他连忙放下手中的糕点,把案几旁的青玉五枝镫雁足灯点上。

书房里的竹简也是刚搬进来的,并没有来得及整理。顾存见大公子放下了笔,开始喝起了甜粥,便蹲下身帮他整理案几旁散落的竹简。

顾存是习过字的,卷起竹简的时候顺便就略略看了几段,不由得眨了眨眼,把刚卷好的竹简重新展开。“凡春三月乙丑不可东,夏三月戊辰不可南,秋三月己未不可西,冬三月戊戌不可北……这是《日书》?殿下居然在抄《日书》!”

不怪顾存这么惊讶,《日书》是一本结合天象,选择时日吉凶宜忌来行事的占卜书籍,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是秦国最畅销的一本书。有些迷信的百姓,每天一睁开眼,就要翻阅《日书》,看一下今日的宜忌,来选择今日所做的事情。就算已经约好了要去某地,只要《日书》上写着不宜此事,便会立刻取消,改日再成行。甚至于有些生下来的孩童时辰不好,也会受到爹娘的冷遇。

也不管这《日书》所指点预测的是否准确灵验,迷信的百姓几乎把这本书奉为天书,用书中的文字来决定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若是他们哪天没看《日书》,反而会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

顾存自然也知道这本大名鼎鼎的书,因为秦昭襄王就是喜好研读《日书》,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员们为了揣摩上意,慢慢地《日书》就变成了整个秦国都流行的书籍了。

也好在这本《日书》所讲述的,不过就是百姓日常之事,并没有涉及国家大事和战场杀伐,就算是迷信,也动摇不到国之根本。

不过在秦王政掌权后,就没有助长这股风潮。虽说也没有明着反对先祖的嗜好,但日常行事并没有按着《日书》上的指示,时间久了,最起码朝臣们也就没那么在意《日书》的宜忌了。

若说是别人在抄《日书》,顾存肯定没这么惊讶,大公子又不是别人,怎么会不知道秦王政对《日书》的偏见?

扶苏慢慢喝着甜粥,看到顾存难以置信的眼神,不由得苦笑道:“你仔细看手中的《日书》。”

顾存低头看了看,这卷《日书》和其他《日书》也没什么区别啊?顾存也是曾经偷偷翻阅过《日书》的,虽然不能说其中所有章节都记得一清二楚,但这确实是《日书》无疑。若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字迹结字端庄体势工整……

“咦?这是中车府令的字?”顾存看出了端倪,毕竟中车府令赵高的字骨气丰韵,方圆妙绝,只要是见过的,就难以忘却。顾存本就心思灵巧,瞬间就猜到了缘由,不由得反问道:“难道是中车府令让殿下临摹《日书》的?”

扶苏无奈地点了点头。

顾存无言以对。

赵高以书法闻名,朝野上下无人能及。当初秦王政下令让赵高来教导大公子书法,顾存还觉得与有荣焉,是秦王政重视大公子。结果赵高只不过每隔一段时间丢一卷书简来让大公子临摹,时不时抽查一番,并没有太过上心教导。前些年宫中事务繁多,那中车府令一年半载的才来一次也不稀奇,顾存早就不怎么看重这件事了。

“这以往……临的都是《论语》、《荀子》,怎么这次换了《日书》?”顾存沉默了半晌,终于忍不住发表意见。不怪他多想,实在是差得有点多。

“那赵大人恐怕就是随便抓了几卷书简来打发我罢了。”扶苏放下甜粥,其实严格说来,对方做的也挑不出什么错处。父王只让赵大人教导他书法,并没有允许对方教导他其他东西。那这个字教的是什么,怎么教,全是赵大人自己把握。

他之前临摹的那些书简,后面都有写上自己的感想以作批注,想来那赵大人应该也是从未看过吧。

扶苏低头看了看案几上摊开的书简,叹了口气道:“其实若我再年幼几岁,怕是会对此书沉迷不已。”

“不知该做何事时,会告知你该行何事。不知该如何选择时,会告知你该如何选择。不知未来如何,会告知你未来何种模样……”

“一言一行都有规矩有忌讳,几时可出门,出了门该往哪个方向走,甚至连做了噩梦都要披头散发地向神祷告。”

“长此以往,便会毫无主见,被影响了判断,左右了决定。”

“那么这一生,究竟是因着自己的意识而活,还是被此书所掌控?不可细思。”

“越是誊写,就越是理解父王看轻此书的缘由,这倒是要多谢赵大人。”

顾存总觉得那赵大人并不是安着这一片好心,万一大公子沉迷《日书》可怎么办?一想到会有这种可能,顾存就不寒而栗。不过这种挑拨离间的话,他也不好乱说,只能换了个角度,赞美自家大公子道:“也得亏是殿下,小子我也曾看过几卷《日书》,若不是宫中翻阅不便,恐怕我也会把《日书》奉为圭臬。”这《日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也有《日书》的用法是拿数十个写着《日书》的竹简,抽取其中一个,以写在上面的《日书》来判定今日的吉凶。顾存在几年前曾经相当痴迷于此。呃……或者说,现在也不能免俗,连决定搬到高泉宫的日子都是翻《日书》定的。

扶苏哭笑不得地看了眼顾存,摇头笑道:“拿《日书》中《生子》这一章来说,哪有哪日降生的孩童,就能定了对方这一生的命运?难道乙丑这一日生下来的所有孩童,都是贫而有疾?甲寅生下来的都能当官吏?再说,这些卜辞对于子孙的最高期望也不过是做大夫。再次就是有肉吃、有好衣服穿、有剑可以用,说明《日书》是给平民百姓所写,孤看了又有何用?”

说到最后一句时,扶苏难免带上了些许王室子弟的自信和骄傲。而且这点自信和骄傲却丝毫没有令人反感,反而让人心悦诚服。

“殿下睿智。”顾存油然而生地赞叹道。

扶苏笑了笑,捡了一块糕点咬了一块,皱了皱眉道:“太甜了,让庖厨少放点饴糖。”

“诺。”顾存笑眯眯地答应了下来。

在咸阳宫大公子只能谨慎小心的生活,搬到高泉宫后明显整个人都轻松自在了许多。

真好。

***

【挚日,不可以行。以亡,必挚而入公而止。】

升平巷

在一处府邸的偏门处,有个看起来十岁左右的男孩儿坐在门槛上,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泛黄葛衣,抱着一捆书简,静静地坐在那里低头看着。过往的街坊邻居都见怪不怪,有人经过这孩子时,还怕自己的脚步声惊动对方,特意绕开一点,放轻了步伐。

他们都知道,这孩子家里祖上声名显赫,但却由于这家的族长叛逃国外,一个大家族轰然倒塌。这孩子是这一代的独子,从小在这狭小的院落里长大,因为偏院堆满了杂物,所以想要看书必须来到门外才能见到阳光。本来这些街坊邻居都以为他是看不懂这些竹简的,但他在这门外的阶梯上一坐就是好几年,除了雨雪风霜之日,都能看到他抱着竹简坐在这里。

有时,也能看到一名身穿青袍的道人坐在这孩子旁边,或是教导于他,或是两人争辩。也有好奇的人旁听过,却觉得道理太过于深奥,没听多久就觉得脑壳疼,纷纷摇头离去。

什么兵啊,君啊,离他们这些百姓们实在是太遥远了。下一顿饭吃什么,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阿罗啊,你这么钻牛角尖做什么?小小年纪,想得简单点不好吗?”青袍道人手里捏着几颗煮过的豆子,惆怅不已,“例如想想,怎么赚点钱改善下膳食啊……”

“食可果腹,衣可蔽体,足以。”身穿葛衣的孩童淡定地说道。不过话音刚落,一阵冷风吹过,他也忍不住搓了搓手。现在已是初秋,昨夜还下了一场大雨,身上本应是盛夏季节所穿的葛衣根本不足以御寒。

青袍道人摇了摇头,却也没再说什么。让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操心生计,也是一种耻辱。

但他也很无奈啊,他也很穷的啊……

青袍道人惆怅地把手中的豆子放入口中,只用清水煮过的豆子因为柴火不够没有煮透,所以并不软糯,硌得他牙根都有些痛。

是时候考虑接下去怎么办了,难不成他要重操旧业,摆摊给人算命吗?不过算了算,今天不利于出门,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葛衣孩童并没有觉得口腹之欲有多么重要,歪着头眺望着远处的咸阳宫半晌,继续着方才的话题,幽幽地说道:“杀一人谓之不义,杀十人十重不义,杀百人百重不义。而攻国乃成千上万重不义,却谓之义。此仁义崩坏乎?”

这是《墨子·非攻》之中的论点,葛衣孩童最近一直在研习此书,所以有感而发。

青袍道人一边嚼着无滋无味的豆子,一边随意地回答道:“这还不明白?当一国之王还不够,想当老大嘛!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最后一句是出自《孙膑兵法》,是属于兵家的思想观点。葛衣孩童早就读过,当年看兵书时,也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上战场拼杀得你死我活。可随着读的书越多,思想就越与往日不同。

“征战出兵,冬夏恐寒暑,只能春秋两季为之。可春行则废民耕地,秋行则废民获敛,百姓荒地无收,饥寒交迫。即便可得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葛衣孩童用手指抠着竹简,一脸的迷惑不已。

“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青袍道人拍了拍手中的渣滓。这几句是出自《商君书》,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秦国是在商鞅的改革下迅速崛起的,虽然商鞅的结局并不美好,但秦国至今依然沿用他的治国理念,以法家为主导。

“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青袍道人并不是信奉以杀止杀的人,但也觉得现今这等乱世,也唯有以战止战。这个时代已经礼乐崩坏,不可能出现尧舜禹那样的圣人。他说完也没有再言语,见葛衣孩童依然是一脸倔强的表情,心知简单的只言片语是无法扭转他的思想。

不过这也没什么,前几个月这孩子还在嚷嚷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最近就变得“兼爱非攻”了。这是看书容易被其中观点感染。等看书看得多了,确立自己判断事物对错的准则,也就不会这么钻牛角尖了。

这些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是各有道理,否则又怎么会聚集那么多信众,连君王都坚信不疑。

就像是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条,只有自己才能选择最终去走哪一条。他人可以引导,却不能替对方去走。

怎么去选择,只能自己去判断。

所以青袍道人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怜爱地摸了摸葛衣孩童的头,起身走入了甘府的偏门。看天色也差不多了,不知道厨房还能寻觅点什么吃食来。

葛衣孩童面无表情地拨弄了两下被青袍道人弄乱的头发,一言不发地看着远处咸阳宫的屋檐,注视着夕阳缓缓落下。直到最后一丝阳光湮灭在天际,葛衣孩童才如梦初醒。

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他,看着他慢吞吞地扶着门框起身,看着他因为坐了时间久了而跺了跺脚,又看着他跨入门槛关上门扉。

随着门阖上的声音,在黑暗中的那双眼睛微微眯了眯。

“师父,这就是你给我找的小师弟吗……”

“真是……让人羡慕呢……”

***

【成日,可以谋事、起众、兴大事。】

经常在升平巷来去的街坊邻居们,最近发现甘家小子身边的青袍道人不知所踪,换了一名紫袍青年。这名青年长得虽然俊秀,但眉眼之间却缠绕着一股郁气,让人见了就想要避之唯恐不及。

也有人怀疑这紫袍青年不是什么好人,但离得近了,就能看得到他腰间挂着的铜印。

秦国自秦昭襄王以来,便有百官佩印的制度,官印的质地从高到低有金银铜之分,印绶也有紫青黑黄四色,等级极其森严,决不允许私刻和盗用官印。而且更有懂的人,看到这紫袍青年虽然官印是铜制,印绶是黑色的,但这官印的印面不到一寸见方,乃是田字制式。

要知官职较低的官印,是只用一半大的日字制式印面,叫“半通”。这青年看起来年纪轻轻,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

这样判断出来,也就没人为这甘家小子感到担忧了。反倒觉得甘家虽然败落,应是还有以前的关系,说不定还能帮衬一二。

葛衣孩童也不知这紫袍青年姓甚名谁,之前有像青袍道人那样自己扑上来收徒的,也有见他抱着竹简当街读书好奇过来与他聊天的。只是这位紫袍青年不像其他人那样好奇地问两句就走了,反而最近每日都来他这里坐上一个时辰。

别的也不说,而是跟他随意聊一些诸子百家,有些论点从他口中说出来,反而有种新奇和引人入胜的角度。

最近四五日对方都是夕阳西下前到来,葛衣孩童虽然口中不说,但实际上还是期盼着的,看一会儿书就忍不住抬头朝巷口张望。

只是今日,太阳都落到了咸阳宫主殿的房檐上,紫袍青年还是没来。

葛衣孩童失望地吐出一口气,不过又旋即自嘲地笑了笑。对方又没有跟他约定过每天一定会来,都是他一厢情愿。

再说对方也没有跟他通报姓名,也就没有什么结交之心,恐怕就是最近几日闲极无聊,找个人说说话罢了。

葛衣孩童收拢心神,趁着还有光亮,打算把手中的这卷《荀子》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