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德经道经,仙道传??(1 / 2)荒宇魂帝首页

李慕白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蓝色世界。四周的景象如同水中的波纹一般,不断地闪烁着,仿佛在诉说着无尽岁月的流转。在这片幻境之中,历史的长河似乎被浓缩,无数个历史的画面在波纹中快速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李慕白沉浸在这片时光的海洋中,感受着时间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

在这一片深幽的蓝色时间中,李慕白额前的魂鼎开始变得活跃,它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李慕白的头顶,仿佛在吞噬着那些波纹一样的岁月片段。这个神秘的魂鼎似乎有着自己的意志,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汲取着力量,让李慕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体内涌动。

不知过了多久,当李慕白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谷之中。四周是青山绿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在山谷的一角,有一个用木柱和草棚搭建的小屋,屋前摆放着一个石桌和四个石椅。在草棚的后面,有一块巨大的青石,青石旁卧着一头温顺的青牛。青石之上,盘坐着一位白发白衣、童颜如玉的老者。老者微闭双眼,似乎在冥想之中,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石椅上坐着一位年约三十的青色麻衣中年男子,他名叫尹喜。尹喜双手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目光恭敬地望向那位白衣老者,眼中充满了敬仰之情。尹喜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谦卑与感慨。

尹喜:“学生我,一介武夫,自幼酷爱剑道。多年来,我行走于朝野之间,与百官交往,因此在茶道上也颇有心得。今日有幸遇见先生,再学尊师之道术,自以为又多了一门道术。何其有幸,何其有幸啊!”

尹喜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位白衣老者的尊敬和对道术的渴望。他深知,能够得到这位高人的指点,是何等难得的机缘。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尹喜渴望能够通过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领悟道术的真谛。

老子:“此道非彼道也。汝之所谓剑道、茶道,小道耳,术也。道可道,非常道。我之所言之“道”,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包藏宇宙、囊括天地,总述万物,言无可言,状无可状,岂是剑道可比哉?此道,是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万物所来之根本,又是其运行的法则依据。它如同浩瀚的海洋,深邃而不可测;如同无垠的天空,广阔而无边。它既非剑道中所追求的技巧与形式,亦非茶道中所讲究的仪式与品味,而是超越了这些技艺层面,触及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本质。

道,是那无形无象的自然法则,是那推动日月星辰运行、引导四季更替的神秘力量。它既存在于微小的尘埃之中,又贯穿于浩瀚的宇宙之间。道,是那无始无终的循环,是那生生不息的创造与毁灭。它如同一位智者,默默无闻地指引着世间万物,却从不显露其真面目。

尹喜:师尊之“道”何以名之?

老子:道,不可道也,故其名亦不可名之。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你既喜观天象,岂不知宇宙、天地、万物之运行,有可循之迹吗?此即恒定不变之道也,何从名之哉?任你名之,皆不足取。若为方便,姑且名之为“帝”为“主”为“象”吧。

道,是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理,是那超越了所有名相的终极存在。它如同一位隐士,藏身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却从不为世人所见。道,是那无名的创造者,是那无形的主宰,是那无象的本源。它既不是任何事物,也不是任何概念,而是所有事物与概念的根源。

道,是那永恒不变的真理,是那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法则。它如同一位智者,静静地观察着世间的一切变化,却从不参与其中。道,是那无始无终的存在,是那超越了生死轮回的真理。它如同一位导师,引导着我们走向智慧与觉悟,却从不强求我们跟随。

因此,尹喜,你问我道的名字,我只能说,道是无法命名的。它既不是“帝”,也不是“主”,更不是“象”,这些都只是方便的说法,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而暂时赋予的名称。真正的道,是超越了所有名相的,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或概念来描述的。它既不是剑道中的技巧,也不是茶道中的仪式,而是那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宇宙真理。”

尹喜:师尊,在您的著作中曾经提到,“无名,天地之始”,这是否意味着在鸿蒙未开、天地肇始之前,所有的万物都是没有名字的呢?

老子:在天地万物刚刚诞生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那时候并没有人来为它们命名。

尹喜:师尊,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或者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呢?

老子:当然可以。就拿我们楼下的一朵花来说吧!在它被命名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那里了。一旦我们给它起了名字,比如说“花”,那么所有类似的事物就有了“花”这个称呼。比如,那些专门种植和照料花朵的人,我们称他们为花匠;那些对花特别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程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花痴;而用来放置花朵的架子,我们称之为花架。由于花具有鲜艳、芬芳、美丽的特点,人们便将这些属性延伸到他们所喜爱的其他事物上。例如,美丽的女子被比喻为花,称之为如花;美丽的衣饰被称为花衣、花裳、花冠、花鞋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于这种命名和比喻的方式可以无限地扩展下去。

尹喜:先生,您曾经说过“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应该如何去深刻理解呢?

老子:尹喜,你所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对宇宙自然的理解。我所说的“无与有”,其实是在比喻“道”的无形无象和“德”的具体存在:“故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当你将你的心思和注意力放在宇宙自然的“无”处,也就是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地方,你便能够体察到万物生发变化的奥妙之处;而当你将心思放在那些已经生发出来的天地万物上,你便可以去体察、推理、判断、认知它们之间的运行轨迹和规律。这就像观测天象一样,别人可能只是停留在观赏的层次,而你却日复一日,深入研究其变化规律,这种观测和研究,我们称之为“有欲”。

尹喜:先生,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花之所以成为花,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

老子:尹喜,花之所以成为花,其成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花本身所具有的基因,这是花之所以成为花的根本所在;而外因则是指花所处的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必须符合花的生长和开花的需要。只有当内因和外因都得到满足时,花才能够顺利地成长并最终绽放。这就像是一个种子,它内在蕴含着成为一朵花的潜力,但如果没有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和温度等外在条件,它也无法实现其内在的潜能。因此,花之所以成为花,既需要内在的基因,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尹喜:先生为何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