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瑀与公孙羽整整商量了一夜。
屋内,烛光微微摇曳,昏黄的光芒映照着两人的身影。他们时而陷入沉思,表情凝重,仿佛思绪陷入了深深的泥沼;时而激烈讨论,情绪激昂,双手在空中挥舞,试图描绘出心中的构想。那争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两颗心灵在激烈碰撞,试图寻找到那一丝曙光。
夜,越来越深,如墨般的黑暗笼罩着四周。一切都陷入了沉睡,唯有这间屋子内传出的争论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月光如水,轻柔地洒在屋外的小径上,却无法穿透那紧闭的窗户,照不亮屋内人纠结与困惑的面庞。
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透过窗缝,悄悄地溜进屋内。那温暖而柔和的光线,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他们疲惫的面容,终于让他们那紧绷的神情有了一丝舒缓。经过漫长的一夜,他们才终于在观点的交织与融合中达成了一致,给张晴儿写了回信。
随后,贾瑀安排自己亲信主簿李用予和王芳术一同返回。此次由李用予负责联络事宜,李用予乃是贾瑀亲卫中培养起来的。他不仅机警果敢,能谋善断,而且武艺高强,在贾瑀心中,他是完成此次任务的不二人选。
张晴儿得到贾瑀的回信时,起初高兴万分。她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那光芒如同璀璨的星辰,满心期待着信中的内容能为黄天教带来转机,能让教众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件,目光急切地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在寻找着那能够拯救众人的密码。
然而,当她仔细阅读完信的内容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如同被一阵寒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愁眉不展,她的眉头紧紧皱起,仿佛心中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
原来,贾瑀在信中说道,只要黄天教能够戴罪立功,便可以对过往之事既往不咎。这本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仿佛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可后面紧跟着的要求,却让张晴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黄天教是她父亲一生的心血,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与情感。这里也是众多教众的依靠,是他们在乱世中的避风港。解散教会,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一切,让教众们失去归属,如同飘零的落叶,失去了根基。
同时贾瑀信中所说也很有道理,朝廷不会同意黄天教这种组织存在。不过,贾瑀也为黄天教教众安排了出路。
贾瑀在信中提到,黄天教解散后,可以转型为以下几种产业组织形式:
其一,开办农庄。可以选取襄阳城外适宜耕种的大片土地,由黄天教教众们共同劳作。种植各类农作物,如小麦、水稻、蔬菜等。引入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发展畜牧养殖,饲养家禽家畜,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其二,设立工坊。根据教众们的技艺和专长,开办各类工坊。例如,木匠工坊可以制作精美的家具;铁匠工坊打造农具和兵器;纺织工坊生产布料和衣物。注重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将产品销售至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其三,经营商铺。在襄阳城繁华的地段开设商铺,售卖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手工制品以及从外地采购的特色商品。可以包括粮油铺、布庄、杂货店等。通过良好的商业运营,积累财富,为教众们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管理方面,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由张晴儿和几位德高望重、有经营头脑的教众共同组成。负责统筹规划产业的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人员调度以及财务管理等重要事务。
对于教众们,根据他们的意愿和能力进行分工。擅长农耕的去农庄劳作,有手艺的进工坊工作,善于交际和经营的则在商铺服务。
为了提高教众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设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教众给予丰厚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
同时,注重与当地官府和其他商业组织的合作。遵守朝廷的法规政策,按时缴纳赋税,积极参与地方的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还会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教众们的技艺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总之,通过这样的产业组织安排,贾瑀承诺自己会帮助黄天教教众能够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太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