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师!”镜星期差点忘了这一茬了。义师是神圣大楚帝国和一些小国的重要军事资源。他们宣称在两国之间,为仁义的一方而作战。
但是他们对于仁义的观点和普通人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简单来说:他们认为黄金是世界上最仁义的,而白银是第二仁义的。至于货币,新秦的货币算是比较仁义的,因为他们基本不怎么滥发。南边亚人组成的大雨林国是很仁义的,因为货币价值不仅仅稳定,而且因为他们擅长贸易,所以很方便出手。
而神圣大楚帝国的货币是有些残暴的:皇帝和各地的贵族基本每年都要超发一次,每五年都要换一次钞。以至于神圣大楚帝国会出现钞买钞的状况。而且基本每一个大一些的贵族,包括镜星期自己,都是由铸造自己的货币的权力的,所以哪怕是神圣大楚帝国内部自己的货币也不互相流通。
而义师的形成和神圣大楚帝国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强的关联:神圣大楚帝国长期以来风行着一套独特的军事理念和观点,被称为“楚兵三律”。
第一,朝廷自己组建常备军不仅仅耗费人力,平时训练还需要额外支出装备钱。不如直接招募现成的佣兵岂不美哉。
第二,直接招募现成的佣兵虽然很好,但是还需要整合。不如和已有的军事集团签约,岂不是又剩下了一笔整合的工夫?
第三,签约的钱有一天算一天,都是要按时付的。但是哪有什么国家需要天天打仗?不如平时先把钱放贷给拥地农民购买农具种子,以本金生利息。等战端一启,再雇佣军事集团,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也就是楚兵三律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生利”。
这套军事理念的先进之处在于,神圣大楚帝国的兵部已经连续盈利二十余年了。帝国中央庙堂的1/10的财政收入几乎都是兵部供给的,这还是在兵部已经打点完关系,并上下其手后的情况下。
可以说,每一个神圣大楚帝国的兵部官员都为他们达成了奇迹而自豪和骄傲。
相比其它国家还要从税收里面挤出钱来供给军队,他们大楚帝国不仅仅做到了取之于民,还做到了用之于民!这正是神圣大楚帝国制度先进,受命于天的有一个伟大佐证。
至于雇佣兵会不会不够?会不会军事力量不足?
兵部官员们面对这些疑问总是拿出南边大雨林国学者们的理论来铿锵有力的回答:“当我们有着雇佣兵的需求增加的时候,雇佣兵行业的需求就会右移,价格上就会上升。嗅到商机的人们就会更加踊跃加入雇佣兵行业,雇佣兵的供给也会同时右移,价格和数量就会回到完美均衡上。”
什么?大雨林国的那群红毛亚人不靠雇佣兵作战?那是因为他们是一片缺少贵族的文明盐碱地。没有贵族的智慧,他们自然无法将他们的成果用于实践上。
在大楚帝国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面对愈发糟糕的战局,皇帝问策于兵部,兵部尚书摇了摇头说:“最尊贵的陛下,在这种时候,您应该出动您最精锐的税警师了,所以户部在出门左转,军费记得开支票。”
话归正传,在明了了这群百夫长和前身一直不进攻在等什么之后,镜星期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