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1 / 2)从大燕战纪活到九十九首页

在忙碌与无聊交织的时光里,打工人常寻觅些消遣,逛逛知乎,盯盯红书,翻翻群聊,这些都是摸鱼的好去处。而无论在哪个平台,键政总是热门的话题。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半桶水的学识见解,抑或是从其他帖子文章中拾人牙慧的二手信息,都能成为网友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凭据。

“他们讨论的学术问题,我不太感兴趣。争论得再热烈,也和我没什么关系?”李彻淡淡地回应着管叔至的调侃。

是的,当好吃瓜群众就好,旁边这位萧菩萨就做的很好嘛。

“学术问题?李兄,这个词用得颇为新颖。”管叔至若有所思地说道。

一旁的萧衍放下糕点,接口嘲讽的说道:“李兄说得对,咱们啊,看个热闹就好。这些人真的那么恨世家、恨门阀吗?不见得吧。我看,他们恨的,不过上门阀和世家不是自己罢了。”

管叔至闻言,沉吟片刻,说道:“萧兄此言也不无道理,但以我之见,争论之人也不全是此辈,还是有忠君爱国之士的。”

萧衍轻轻摇头,笑道:“哎呀,管兄,你就是太老实了。那些急急忙忙站到前台的,往往都是沽名钓誉之辈。”

李彻诧异地看了萧衍一眼,这话虽说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不愧是南望城军头的儿子啊,也不是省油的灯。

在李彻、管叔至和萧衍三人交流思想之际,周围众学子的争论声逐渐高涨,宛如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

一位学子愤然起身,慷慨陈词:“自古以来,我诸夏英才辈出,然今日我大燕世家门阀,竟扼守晋升之途,使我寒门之士无以进身。此情此景,殊为可悲,亦对江山社稷之稳固、人才拔擢之公正大有碍。”

“哦?那你说该如何是好?”一位学子不以为意地反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挑衅,看其配饰应当是世家子弟。

“自然是学习乾国的做法,重视文化教育,兴办科举制度,让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那位寒门学子斩钉截铁地说道。

“哈哈哈,真是笑话!”世家子弟放声大笑,“你竟然要我们学习那手下败将的乾国?还有被三家分晋的晋国?他们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真是荒谬至极!”

“你!!”

-----------------

总之这场所谓的争论,很俗套地分为了两派。一方是赞成学习乾国、兴科举,为寒门留有晋升渠道的“寒门派”,他们认为机会应均等;另一方则是坚持“大燕由我祖辈世代守护,将来还要由我来守护,何以交于尔等”的“世家派”,他们自恃高贵血统与家族荣耀。

想当初我爷爷、我阿玛从龙入关,我的活早就让他们干完了.jpg

这怀涯书院,终究是寒门子弟嗓门就大一点,因为人多。毕竟,大多数世家子还是在自家的族学中进行学习。

而在武德斋这边,氛围却显得平和许多。除了开场时,有位仁兄反驳了有人指责“镇北侯目无王法”之外,其余人等都如同李彻一般,静坐一旁,冷眼旁观这场热闹。

“李兄,咱们该如何是好?”一位同仁突然凑近李彻,低声询问。李彻瞥了一眼,原来是先前调侃萧菩萨的那位兄台。

“什么如何是好?”李彻不明所以地看着他。

“建德兄的意思,大概是问我们要不要给那位刘夫子一点颜色瞧瞧。”萧衍微笑着解释,同时递给建德兄一块糕饼。

建德兄接过糕饼,咬了一口,含糊不清地说:“正是此意。咱们燕人在此争论得面红耳赤,他却像个没事人似的,稳坐高台,跟看一出猴戏似的。”

“那建德兄与萧兄,此事你们二人商议就好了。”李彻淡然表态,显然只想作为旁观者,不愿涉足其中。

“李兄,我武德斋向来以你马首是瞻,管兄主内,你主外,我们都听你的。”许建德坚持不懈地游说。

李彻闻言,眉头微挑,什么叫“他主内我主外”,你会不会说话。还有你们为什么那么信我这个小孩的?就算我是知府的儿子,也不用这么舔吧。他转头看向管叔至,想听听他的看法。

管叔至面露尴尬,“这个…确实如此,我们一直是这样的分工的。”他转向许建德,略带责备地说:“许兄,你也知道李兄受伤失忆的情况,此时怎能让他随你们一同胡闹。”

李彻轻笑一声,对管叔至说:“那依往日的我,会如何应对今日之事?”

许建德,许兄,他眼睛一亮,先管叔至脱口而出:“对于那些不说人话,无法用语言沟通之辈,咱们自是直接打他妈的!”

‘以前的我是这般的性情吗?呵,倒也不坏。’

李彻回应道:“且再看看吧,我想看看这位刘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至于萧兄和许兄,你们便宜行事吧。”目光转向那位端坐的刘夫子。

话音未落,便见一人站起身来向刘夫子发问。此番情景,引得在场众人纷纷侧目。

李彻嘴角微扬,这不,就有‘小猴子’按捺不住了。

让我看看,你到底是不是来耍猴的。

“夫子,我燕国之困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敢问夫子,以您高见,该如何为燕国解此难题?”一位学子毕恭毕敬地向刘陶提问。

刘陶捋着胡须,面露难色地沉吟道:“这……老夫毕竟是乾国人,这燕国内政,怕是不容老夫置喙啊。”

“夫子,学问无国界,您何须拘泥于此?”一位学子急切地反驳。

“是啊,夫子!”另一位学子也站起身来,声音中满是恳求。

凉亭之下顿时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众学子纷纷表达着对‘知识’的渴望。